我们知道削发出家叫遁入空门,为什么叫空门呢?原因是佛教大般若经都是在宣讲空性,其代表作是充满智慧的大乘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文论空众人皆知,那么我们本土的道教经文论空吗?佛经中讲的空性实有论空和道教经文中所讲的“清静”谁更空?
观自在菩萨大约在西元前一个多世纪以前,大慈大悲的佛陀为门下弟子、善信居士宣讲了一部无上甚深的经文《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佛说:诸位善信,菩萨在修行到极深境界的时候,已经脱离了苦难,他不会因五蕴而产生烦恼妄想。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他们因缘际会假借四大而生,究其根本都是空性,经文所说是因他们而说,五蕴皆空,故无法可说。
心经如果能照见色的空性,那么因色而产生的受、想、行、识自然幻灭。所以我们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鼻所闻到的,舌所尝到的,身体触到的,心所想到的,甚至一切,包括生死、苦、集、灭、道等都并不是真实所有。悟得没有所得,那么心中挂碍,心中恐怖,心中的妄想都将幻灭。
佛教以空性实有而无相来断除人们的烦恼妄想,那么道教又是以什么来让自己远离这些的呢?
道教在道教早晚功课经中的第一经文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此经是西王母传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传道教真人葛仙翁。《清静经》的理论和《道德经》中提出的“清静为天下正”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后面所说的传承,我都会误以为此经是道士根据《道德经》所编写的。
清静经《清静经》老君说:大道无形,无我,无名,人和天地一样都同出于道有清有浊,人若能常清静,便能天人合一,同归于道。但是人有六种欲望,这欲望同时产生了贪嗔痴,让人不能清静,如果想要清静就要断除这六种欲望,不能断除欲望的人,是因为心不至诚。能遣欲的人没有自我的心,没有自我的身,没有自我的物。心、身、物都合于道,万物生于道,以身观身,万物本空。
道本无形,观之万物,谓之观空亦空。道本无我,观之万物,谓之空无所空。道本无名,观之万物,谓之所空即无。道无无亦无,无无既无,人合于道,欲从何来?欲望既然没有就是真静。道法自然,以此应物,以此得性,就是常清静。
大家觉得佛经《心经》和道经《清静经》谁更空呢?一起讨论吧。
欢迎关注老陈,明天再见!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