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有一颗客观的心,就像河流一样,流过就流过了,我们只需要专注于每一个当下。慢慢地,你的心就好像从瀑布变成了河流,因为你不再参与外境了。为什么不参与了呢?因为你的洞察让你懂得了这种参与是错误的,心一直伴随着它,但不参与进去,这样你的心才会慢慢地从境中剥离出来。这就是用功,而不是执着于概念。
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目标。当然,如果生活变化得很快,我们是很难保持觉知的。我们现在要培养的觉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安详的心;一个是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只需要把心安住下来,不要有任何的担心,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在进行一项生命的演习,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努力,定力慢慢地就会增强。定力强了以后,对外境就会做到客观的觉知。
当我们听到别的同修有了进步,相比之下自己经历的都是挫折,这时候就会感到沮丧,这又是在评判。我们要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失败。所以,一定要保持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精进以及正确的忍耐。就好像呵护婴儿一样,要耐心地顺从他的规律,给予饮他各种各样的必需品,而不能随顺自己的情绪,“我现在饿了,我要出去玩去,管他呢”,这是不行的。
很多女众已经有孩子,如果你有爱心,对这个小孩抱有希望,那么你的耐心自然就会出现,你就会很认真地照顾他。如果你对这个小孩不抱希望,即使是最亲的人,烦恼起来对他也会嗔恨,也可能会随便给他一耳光。同样是烦恼,如果你有了真性情,有了慈悲,有了希望,那么这些事情就能够逐步改善。
如果你这样去思维:哇,这个小孩子,我要花几十年把他养大,他还不一定听我的话,说不定还要拖累我一生。这样想就一定不会有希望。很多生活的问题都是思维制造出来的,而佛法的思维是什么呢?出世的思维。它指导我们看见自己生命的局限,保持长期的忍耐,充分利用这期生命。
你也许觉得忍耐很不舒服,但是要知道,这种忍耐相对未来堕在火坑里面,在轮回当中生生世世受苦来讲,还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一个修行人来讲,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疾病与不幸,知道这是过去世感召的果报,你就会真正地接受自己的过去,勇敢地开创自己的未来。这就是信心的来源。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