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法是观想真理之方法,为佛教一般之实践法门。类似用语有观、修观、观念、观想、观行、观察、观门等,总称观法。观,梵语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意即以智慧专心观想佛或法等特定对象,而致力于证悟。例如日想观、月轮观、九想观等,皆是心中有一具体之对象来作观,为初步之观法。后更进一步透过此类具象而观想深奥之教义或佛教哲理。
诸经论对于观之论述甚多,如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禅要经、内身观章句经、法观经、身观经、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菩萨诃色欲法经、禅法要解、思惟略要法、达摩多罗禅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等,皆阐释观法。观之种类繁多,方法、目的亦各异。
其说大乘禅观者,以《思惟略要法》最易明了;此书谓初入禅解法空者,应先修诸观;试举其例于次︰‘佛在恒水边坐禅。有一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河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河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此即言多闻无益,当先修观以除心垢;否则不能离于迷惑。
又观与止(梵s/amatha ,奢摩他,即心凝定于一对境,并屏息想念之功夫)相对,唯中道观虽亦称为观,然其为止观双运,即合于舍(梵upeks!a^ ,优毕叉)之义;故上述诸观虽概称为毗钵舍那,然中道观则有不同之义。又被观之对境,称观境;作观之智慧,称观智或观慧;思惟真理而解了其意,谓之观解;观诸法无碍而达其三谛圆融不思议之妙理,谓之观达。此外,天台宗所说之观,有‘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即观自心之本性,故又称观心;华严宗以观为通入悟境之道,故称观道。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