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7)

发布时间:2023-05-25 17:30:41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贤首宗所判,这教为十门分别,上面所说九门,已经讲完了。现在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乃至于最后品,是‘别解文义',这是第十门。在别解文义里面,‘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室罗筏城,只桓精舍',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诸大阿罗汉,诸大菩萨,是众成就。佛所说经典,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都有此六种成就,才可以成立讲经法会,若没有此六种成就,就不能说法。

  【与大比丘众】:‘与',即同或共,大比丘是修道将要证果之比丘,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种意思:

  (一)乞士:沿门托钵化缘,乞食的方法不是说这有有钱就向他乞食,那家无钱便不向他乞食,是不论贫富,平等乞食的,所谓:‘不越贫而从富,不越贱而从贵。'

\

  (二)怖魔:比丘登坛,受比丘戒的时候,有三师七证。三师即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证是七位尊证,保证你不破斋犯戒,授戒时,戒师问你:‘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又问:‘你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这时候,就有地行罗刹,巡察善恶之神,便高声赞叹,佛界处又增加一位僧宝,魔界处反减少一位魔眷,这样互相传播,由空行夜叉,传至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又传至第六欲天,魔王听后,就生恐惧,恐惧成佛者众,而自己魔眷又减少,故此比丘叫怖魔。

  (三)破恶:破烦恼无明之恶。比丘因具有此三种意思,按翻译规则,多含不翻,所以依然保持梵语,没有译成中文。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最初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陈如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他们带同徒众一千人来皈依佛,再次度舍利弗和目犍连师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了零数五人,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以前都修外道,勤苦而无得益,后来遇佛教化而成道,因感佛恩,故常跟随佛在一起,叫‘常随众',‘众'——三人以上才称众,现在有千余人,所以叫众。

  金刚经上之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时,佛做忍辱仙人,在山上修道,修忍辱行,适遇歌利王带文武百官,宫娥妃嫔,到山上游玩打猎,这些宫娥,在山上各处游玩,看见一位老修行,坐在树下不动,觉得奇怪,便问老修行:‘你在这里做什么?'答:‘在这里用功修行,修持佛法。'宫娥根本没有听见佛法,不知什么是佛,因好奇心起见,便都走来围著老修行问法。这时王打猎回来,见宫娥都不在,便四处找寻,看见众宫娥,原来都围著老修行,很亲匿地在谈话,便生起妒忌心,以为老修行引诱了他的妃嫔,一怒之下,便责骂老修行:‘为何引诱我的妃嫔?'老修行答:‘没有,我只在这里修行,和他们说点佛法而已。'王问:‘什么修行?'答:‘修忍辱行。'王问:‘什么是忍辱行?'答:‘人们怎样对我不好,我都能忍辱。'王不信说:‘你能忍辱?我现在便先试你。'遂将他的耳朵割下,问:‘是否生嗔恨心?'答:‘不生嗔恨心。'王再将他的鼻梁割下,仙人亦答说:‘不生嗔恨心。'王再截下他的四肢,仙人依然说:‘不生嗔恨心。'王怒说:‘你根本打妄语,我不相信你一点嗔恨心都没有!'于是老修行便发愿:‘我若不生嗔恨心,则我的耳、鼻,和四肢都会即刻恢复生长,如果我有丝毫嗔恨心,则耳、鼻和四肢不会再生长。'发愿后,果然耳、鼻,和四肢都恢复如旧,王见之大骇,以为是妖怪。这时候,护法天神大怒,便降狂雨、冰雹来打歌利王,老修行又发愿:‘愿护法善神不要发怒,不要责罚他,将来我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所以佛成道后,便先度憍陈如五比手,憍陈如即歌利王。我们修道要发愿,一定要发对人好和度人的愿,切切不可发害人、杀人的愿,否则便杀杀不已,循环不息,如果发愿度他成佛,将来大家都成佛,都得到常寂光快乐,多么好!所以即使人们对你不好,你亦要对他好,你看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辱骂、割截身体,仍发愿要先度他,这种精神,多么伟大!我们学佛,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那种伟大的精神。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这些大比丘,都是菩萨示现比丘身,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内边所行的都是菩萨心肠,外边所行的是小乘法,心里所具的是大乘根性,这句是赞叹各大比丘,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什么叫无漏?无漏是没有漏,即是没有欲漏、有漏、无明漏三种,有漏就会堕落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我们现在是住在欲界,都有欲望,欲望有二种:物欲和色欲,物欲是贪图一切享受,如住小屋,想要有大屋,有小车,还望有大车;有车又想要飞机、游艇,总之这些欲望是无穷无尽,不会满足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无明来的。色欲,即贪图美色,虽然现在是民主国家,法律不准重婚,但还有很多人在外边乱搞,甚至三妻四妾还不够,有些土皇帝还要有数百个美女,收在宫里,这实在太不平等,太贪而无厌了!这都是被色欲所迷,被物欲所动摇,都叫做欲漏。

  色界亦即有漏,什么都有,贪图有,有得太多保持不住,便有漏洞,故叫有漏。无色界即无明漏,无明是烦恼的根本,是最大的漏,如果能断除无明漏,就不会有欲漏和有漏,亦不会沦落于生死。

  这些大阿罗汉都已证果,都得到无漏,不会再漏到三界去,证初果的叫小阿罗汉,证四果的叫大阿罗汉,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得少为足,便成为定性声闻,所以要回小向大,再前进精修,才能证到菩萨果位。阿罗汉是梵语,含有三种意思:(一)应供;(二)无生;(三)杀贼。

  (一)应供:就是应受人天供养,小阿罗汉只可受人天,即天王、国王供养;大阿罗汉可以受世间、出世间,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诸天,及诸菩萨之供养;比丘只可受人间供养,不能受天人供养;小阿罗汉已断三界内的烦恼,故可受天人供养;大阿罗汉则断三界外之烦恼,故可受诸天及菩萨供养。

  (二)无生:即已得到无生法忍。

  (三)杀贼:杀尽无明贼。

  这些大阿罗汉于过去生中已经成佛,因为要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所以现比丘身,做阿罗汉,跟随在佛的左右。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佛子】: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侯罗而言,而是指诸大比丘、诸大阿罗汉。戒经上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众生受了佛戒,能精进修行,等到觉悟了,便有成佛的资格,亦就是佛的弟子。法华经上说:‘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皆堪作佛。'为什么从佛口出呢?即是从佛法教化而开悟的人,所以从佛法里边生出来的人,皆可称作佛子。

  【住持】:什么是住持呢?住是住在佛法上,持是依照佛法来修持,依此部经的意思则是:‘住如来藏性上,持究竟坚固力。'这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使佛法能延续,不会断绝,在各佛寺里,方丈亦名住持,就是这个意思。

  【善超诸有】:皆能超出三界、二十五有,善超,就是不在三界之内,不为诸有所拘缚,来去自由,诸有就是三界有生死,有首偈颂这样说:‘四洲四恶趣,梵天六欲天,无想五那含,四定并四禅。'在欲界是十四有,在色界是七有,在无色界是四有——共二十五有。

  【能于国土】:所有十方国土都可以来去自由,他们都是证果的阿罗汉,有大神通,能飞行变化,所以什么地方都可以来去无碍。

  【成就威仪】:成就,即是成功,成就什么?成就威仪!有威可畏曰威,有仪可象曰仪。这些大阿罗汉,一举一动,都和别人不同,令人看见,都生恭敬佩服之心,他们已是目不邪视,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目不看三尺以外的东西,总是回光返照,万分庄严,这便叫做‘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八句经文是赞叹各大阿罗汉,具四种美德:‘慧、戒、慈、悲'。

  【从佛转轮】:从是随从,时常随从佛弘扬佛法,帮助佛来转大法轮,教化众生。轮有摧碾之功,即可推崇碾旁门外道,将彼邪见摧破,亦可摧碾众生的粗细烦恼,又有运载的意思,把众生从生死海,运载到觉他的彼岸。

  【妙堪遗嘱】:他们都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皆堪受佛遗嘱,作宏法利生的事业。有智慧才可教人,这两句是赞他们的慧德。

  【严净毗尼】:毗尼是‘戒律'的总名,严以治身口,净以治心意,严是严格,不但大戒能严持,就是小戒亦不违犯;净即清净,已经断除一切恶,如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果还记得我已断了多少恶?多少惑?这不算清净,要根本都忘记了,才算清净。

  【弘范三界】:弘是宏大,范是师范、模范,即是说他们持戒清净,堪为人天之师、人天的模范,这两句是赞叹他们的戒德。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应身即化身,化身无量无数来度众生,如观世音菩萨,随众生的种类而现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者?即说何法。能普度众生,同出爱河,同登彼岸,这两句话是赞叹他们的慈德。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拔'是提拔,如果众生,陷于爱欲烦恼污泥,不能得出,则提拔之,令其出离爱欲烦恼。‘济'是救济,如果众生沉滞于生死海中,则救济之,使其脱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未来是不仅现在,乃至尽未来际都救济众生,众生因为尘累太深,客尘太重的缘故,无法自由,如果无尘累,则能超越三界,要到太空月球上随时可去,不必坐火箭,不怕有地心吸力,‘悲'能拔苦,这两句是赞叹他们的悲德。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大智舍利弗】:舍利是梵语,意思是鹙子,因为他母亲的眼睛很明亮,好像鹙鹭鸟一样,弗是子的意思,舍利是母名,即是说舍利所生之子,所以名为舍利弗。他住母胎时,就能托母亲之口,和人辩论,出生后才七岁,就能辩胜诸论师,智慧无穷,所以叫大智,他是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摩诃译为大,目犍连,译为采菽氏,姓也,他的祖先,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以为姓。从佛出家者甚多人,故加一大字,以区别和别人不同。本来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意思是无所节树,因父母年老无子,祷告于大树后便生下他,所以叫他做无节树,目犍连是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罗】:译作大胜,是舍利弗的舅父,最喜欢辩论,平日常和姊姊辩论,每论必胜,等到姊姊怀孕后,辩论不如姊姊,因此他知在姊腹内,必是有智慧的人,托口代辩,他恐怕将来外甥出世,自己身为舅父,辩论反输出外甥,岂不是件大惭愧的事?因好胜心强,所以便往各处学处道,以便回来和外甥辩论,那知学成回家时,外甥已跟佛出家,所以便往佛处要和佛辩论,最后辩输了,遂亦跟佛出家,拘絺罗是辩才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愿,是父名,弥多罗尼翻译作慈女,是母名,以父母二人之名为名,所以叫满慈子。他是说法第一,善说诸法,一样经典,由他讲说,便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令人佩服。

  【须菩提】:译为空生,他出生时,家里的库藏财宝,都没有了,都变空了,所以叫他作空生,但过七天后,库藏财宝复现,所以又叫他作善现。父母觉得奇怪,便往问卜占卦,看看孩子将来如何?一卜之下,得到既善且吉之卦,所以又取名善吉,在金刚经上,他是当机众,明白佛所说空性的道理,他是解空第一。

  【优波尼沙陀】:优婆尼沙陀,译为尘性,本来是无常,本来是空,因此悟道,所以叫这个名字。

  【等,而为上首】:等,不是单单这六位比丘,而是还有很多比丘,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内,只是这六位比丘,资格最老,道德最高,所以坐在前排,为众人之上首,即是以这六位大比丘的名字,来代表所有的大阿罗汉、大比丘,而为上座首领。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又有无量无数这么多的辟支佛和大阿罗汉,辟支佛具两义——缘觉和独觉;无学是证到四果无学位,不再前进,亦即是定性声闻;什么叫缘觉?佛出世时,跟佛修十二因缘而悟道,叫‘缘觉';独觉是无佛出世时,自己在深山幽谷中修道,春看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察万物自生自灭而悟道,叫‘独觉'。

  什么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死灭——这是还减。因为明白断灭这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证道,故叫‘缘觉'。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初心即初发心之二乘有学,还未至无学果位者,这些缘觉和独觉、有学和无学,闻知佛已成道,正在讲经说法,乃从深山幽谷、十方世界,一同来到佛所住的地方,他们同来是临时云集,而不是时常跟随众。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即附属,诸即众位常跟随比丘,意思是适遇休夏之时,要来附属众比丘,作自恣法。休夏即止夏,佛制比丘,结夏安居,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期三个月,只信在一个地方,不到别处去,因夏天气候十分炎热,尤其是在印度,更加炎热,路上虫子尤多,为养成自己的慈悲心(如爱护一切生命的缘故),所以佛制结夏安居的规例——即是不到各处跑,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自恣'是三个月圆满后,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为自恣日,大家都要共同来检举各人的过错,换言之,即坦白地自行陈说自己过错,如果自己不知道,便要恣任僧举,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劝勉、互相警惕、互相改过自新,‘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自恣的意思。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不但有二乘,声闻和缘觉,还有十方菩萨,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共为十方,上方有菩萨,下方亦有菩萨(即地藏王菩萨)。菩萨在上面已经解释,现在只略说:菩萨即菩提萨埵,菩提意思是觉,萨埵意思是有情,即觉悟有情,亦可以说有情里面的觉悟者,他自己已经觉悟,还要去觉悟他人;又能自利利他,但未至觉行圆满,这是菩萨的意义。‘咨决心疑',咨是请问。决是决断,即是有不明白的道理,自己不能决定,故来请求佛解决心中的疑问。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钦奉,是钦敬奉事,亦即是敬顺无违背的意思。慈严,是慈悲兼严肃。将求,是欲求。密义,即密因了义。这是说十方诸菩萨,都抱著恭敬而奉从的心,来听即慈悲又具威严的释迦牟尼佛宣说楞严经密因了义的道理。

  你们现在有机会听楞严经,这是你们有大善根,和佛有大因缘,才能听到这密因了义的道理,千万不可自暴自弃,以为菩萨都不懂,那太难了,不要耽误时间,不如早点退席,那是大错特错了!你们现在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必从十方那么遥远的地方来,近在眼前,便可听到楞严经的密因了义,如能明白,依法修行,将来开悟,也是菩萨啊!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即时,即当说楞严经的时候,也是师资道合的时候。如来即释迦牟尼佛,便展开坐具,恬静慈祥地安坐,令人见到就生欢喜心、发菩提心。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为这个楞严法会,为所有的听众,来宣说指示这深奥的密因了义,奥是奥妙,是不容易明白的道理。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在这个说法的筵席上,所有的听众,都是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没有不干净的,他们都饱餐法筵,亲自听闻所未曾闻过的妙法。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即迦陵频伽鸟,翻译为妙声鸟,此鸟未出壳时,已经会鸣叫,出壳后,声音更响亮和雅,令听者欢喜,所以亦叫仙鸟。佛曾为忍辱仙人,也名大觉金仙,所以形容佛的声音,好像迦陵仙鸟一样美妙,令人喜悦;同时佛的声音,遍满十方世界,只不过有缘的众生才能听见。有一次,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想试佛的声音能达多远,就用他的神通力飞越恒沙国土去,结果发现佛的音声仍如同近闻一样无有边际;后来到了东方佛国,其国众生,身体十分高大,几乎有十余丈高,饭钵约有马路那样宽,目犍连就用神通,飞到饭钵的边缘上,看他们吃饭,众弟子问其佛说:‘为何这条细虫,它的头好像人头一样?'佛答:‘你们不可轻视他,他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呢!'东方佛便问目犍连:‘为何来到这里?'目犍连答:‘要试佛的声音有多远?'东方佛答:‘佛音无穷尽,不是你所能测度的。'目犍连听后,只得飞回本国。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恒是恒河,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流,译意是‘天堂来'。因它发源于雪山顶之阿耨达池,源流高而长,故叫做天堂来,恒河宽四十余里,它的沙子细得好像面粉一样。恒沙菩萨这是譬喻菩萨之多,好像恒河沙粒是不可以数尽的。那么多的菩萨都来聚集道场,拥护楞严法会。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译为妙德,亦译为妙吉祥,他在众菩萨之中资格最老,道德最深,智慧第一,故为众菩萨这首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