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助人的圆满境界:《大般若经》中的“无舍布施”

发布时间:2024-08-02 01:21:23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助人的圆满境界:《大般若经》中的“无舍布施”

《大般若经》(资料图)

《大般若经》说: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布施”就是帮助别人。“波罗蜜多”就是到达解脱烦恼的彼岸。“布施波罗蜜多”就是通过帮助别人,解脱自己的烦恼。

公益慈善,就是帮助别人,也就是“布施”。

很多时候,公益慈善或其他助人行为,做的多了、久了,就容易觉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进而就会计较别人有没有回报自己,从而不自觉地生起了“市恩”的心态。“市”就是交易,“市恩”就是把施恩、报恩当成交易了。这样,自己的公益慈善或其他助人行为,就不容易坚持下去,而且自己的付出甚至有可能成为与他人结怨的条件。

从《大般若经》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圆满的。如果心里总在计较我有多少功德、谁接受了我的帮助、我用什么东西帮助了别人等等,对自我的执取就会越来越重,烦恼就会越来越多,恰好走向了解脱的反面。

帮助别人,解脱自己,才是助人的圆满境界。这就需要有“方便”,也就是要有方法。“无舍”就是达到助人圆满境界的具体方法。“舍”就是施舍,也就是帮助别人的意思。“无舍”在这里并不是指行为上不帮助别人,而是指在心态上不执取、不背包袱。

怎样才能做到“无舍”呢?那就要去深入思维“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的道理。“施者”就是帮助别人的人,“受者”就是接受别人帮助的人,“所施物”就是用来帮助别人的物品或行为,这些怎么会是“不可得”的呢?

比如说,张三是一位慈善家,也就是一位“施者”。那么,我们来看看,究竟是谁在做慈善呢?“张三”作为一个名词,显然不会做慈善。“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才会做慈善。

那么,“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我们可以形容说,他身高1米7、体重75公斤、长相如何、家住哪里,等等。然后,我们再去思维,用这些就能够完全界定那个做慈善的人吗?显然还是不能。因为他的身高、体重、长相、住址等等,都是变化的。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身高、体重、长相、住址界定的只是“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的肉体。肉体并不会做慈善。真正愿意帮助别人的不是肉体,而是肉体所承载的思想、心念。

是“张三”这个名词所指代的那个人的思想、心念在做慈善吗?他的思想、心念在哪里呢?人的思想、心念刹那都在变化,更是了不可得。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对达摩祖师说,自己的心不能宁静,请祖师帮助自己安心。达摩祖师说,把你的心找出来,我给你安心。慧可大师思维良久,只好回答说,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心在哪里。于是,达摩祖师就说,我已经帮你安心了。慧可大师言下大悟。这里所说的,也就是心念不可得的道理。

我们在这里也是借用这个逻辑来说明“施者”不可得。要问“施者”为什么不可得,那就先去思维“施者”是谁?“施者”在哪里?结果我们会发现,名字不是“施者”,肉体不是“施者”,“施者”的心念也了不可得。“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也是同样的道理。

既然“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执取、计较呢?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洒脱地帮助别人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