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弟子阅读《训俗遗规》一书,发现有批评佛教的内容。他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请问是否能重新节录适合现代人的部分来流通?
答:《五种遗规》,是前清乾隆时候的两广总督,就是管广西、广东的两广总督陈弘谋先生编辑的,编得非常之好。这一次我是把它全部重新制版来流通,完全照原文,都没有删改。批评佛教的地方,我们要看,看了之后要反省为什么人家批评我们?所谓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能说人家批评,我们就要把它节录,这是错误的;换句话说,我们要禁得起考验,也还要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至于误会的地方,我们解答都不行,解答是什么?强辩,强词夺理!我们要用行动、要用行为做出来,那就是答覆他。这就是真正以事实、以理来服人,不用言辞。
佛门,佛教传到中国来已经两千年了,这么长的时间,流弊是在所不免的。人家批评都是批评有弊病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都是事实)对佛教没有深入,没有认真的理解,只看到这些佛教徒他们的行持,在这上批评的是最多。如果真正理解,他就不一样。唐朝时候的韩愈,在早年对佛教批评非常严厉,到现在古文里面都还有他的文章。可是到晚年,他皈依大颠和尚,居然也学了佛,那是他明白了,他搞清楚了。历代的人很多,像蕅益大师,这是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没有学佛之前,也是批评佛法,严厉的批评。到以后明白了,把他以前的东西都烧掉来忏悔,还出了家。不但出家,还当了祖师。近代的印光大师,你们看看他的传记,他在没有学佛之前也是批评,念孔子书的,以儒家心态排斥佛教,也是有严厉的批评。到以后搞清楚、搞明白,他也出家了,也成为近代的一位大德。
这种情形很多。陈弘谋编辑的《五种遗规》,里面并不是他写的,他是蒐集,蒐集很多关于伦理道德这一类的典籍。特别是处事为人做事应该要遵守的规矩,这是正确的。我们常讲,佛教如果是宗教,我就不会入这个门来。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排斥佛教,不了解,因为看到佛教的形象确实是迷信。我在年轻时候看到佛教,我觉得跟基督教、天主教都不如,为什么?人家礼拜天教堂还讲讲道,我们有的时候还去听一听,听了也满有道理,佛教没有。佛教只有经忏佛事、超度,都搞这些。我们那个是小城市,从来没有法师讲过经,我们只知道和尚念经,没有听说和尚讲经。念的经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对那个兴趣就引不起来。这种情形,在这个社会上怎么会不引起人误会?我年轻时候就是误会,所以这是在所难免。
要人家不误会,就是我们四众弟子要全心全力来弘扬,怎么弘扬?要做出来。不说别的,你先能够把十善做到,三皈做到,五戒做到,我相信社会大众没有一个不尊敬的。你能做到,他做不到。不说别的,我们讲口业,你真正能做到不妄语,他们妄语,他就不能不佩服你;你不两舌,不说人家长短,他们是随便说人长短;说话粗鲁,恶口;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现在社会大众普遍都是这样的,你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他怎么会不尊重你?所以你真正把佛的教诲做到,才是佛弟子。否则的话,只挂佛的名,自己所作所为跟佛的教诲完全相违背,那人家当然骂你,骂你连佛都骂到。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批评之后,我们要深深的反省,不要去责问对方,自己认真反省,要认真努力来学习。(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 2006/3/31)
问:他说这个世界众生听到弥陀名号,往往不能“欢喜信乐,礼拜归命”,是否与《无量寿经》上弥陀大愿相违背?
答:是的,《华严经》里面讲得透彻,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很重,就是业障很重。所以听到佛菩萨的圣号生不起喜乐心,甚至于不能接受,还要排斥。这在现在社会很多,我们常常碰到,我们学佛,人家说我们迷信。所以我们也要以善巧方便。最重要的,他是对我们、对佛法不了解,也不肯去研究,所以产生这些误会。能帮助的我们要帮助他,不能帮助的就随他去。无论他怎么样批评,我们听到就阿弥陀佛,合掌“阿弥陀佛”,不要去顶嘴,不要去辩驳,这样就好。让他说,他说累了就不说了,如果我们顶嘴,那就有得说,说不完了;我们一句话不说,他说累了就不说了。我们一直笑嘻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好,每一句阿弥陀佛都让他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也很欢喜,阿弥陀佛的种子种下去了,你这一生不相信,来生后世遇到缘还会相信,这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三十六 2006/6/9)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