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佛陀在教法中讲慈悲与智慧要双运,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将理性和感性两者对立,过于偏向任何一边。盲目的崇拜不可取。利根者因智慧而解脱,愚昧者因虔诚而解脱。
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制度非常严密,实践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革新也非常人性化。虽然表面看起来方法特别多,但是理论却很深。
佛教就像一所大学,有很多科系,最终每个科系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果位。藏传佛教在入门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善巧的方法,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都会有所收获。
比如对贪婪的人,就有针对他喜贪特点,引导其入佛门的方式。现在很多人想发财,对藏传佛教修财神就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带他们进入佛门。
有些人想变得更聪慧,喜欢修智慧,愿意去五台山在文殊菩萨座下接受智慧的加持,我们会有文殊菩萨的殊胜法门。
还有些人想要提升自己的慈悲,愿意去普陀山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法门就很适合他,等等这些对感性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非常受用,因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方式,都有引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人们会去关注佛菩萨,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道德修为无可挑剔,2500多年来才会被人们所崇拜,佛菩萨是永远不会让你失望的偶像。
现在所谓的演艺明星、公众人物、名人大V,有些是镜头前一个样,镜头后一个样,而老百姓有一种思路,认为名人就应该是道德楷模,所以明星身上发生的事,都会被放大。
其实,这些明星也只是凡夫俗子而已,他们不像佛菩萨那样完美,每个人心中都有落寞的空间和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烦恼,所以,他们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私生活都摊给别人看。
人们对明星的私生活,非常热衷去刨根问底,这看起来很感性;对明星的所作所为极其理性地分析,将原本是凡夫俗子的明星逼上神坛,这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压力,很多人也因此抑郁,身心受苦。
盲目的崇拜不可取,佛教里讲慈悲与智慧要双运,也是在告诉我们理性和感性不要分得那么开,这两者的界线不要划得太清楚,不要将两者对立。
过于感性,你会经常犯错;过度理性,会经常被自我的主观意识蒙蔽,看不到全面。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永远都是对的,理性和感性的融合很重要。
举个例子,佛陀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本就是一个坛城,我们皈依的时候,也是在向自身的坛城皈依,我们身体不是只有自己在,还有无量的生命,自己只不过是这个身体的国王而已。
过于理性的人如何理解呢?如果1590年荷兰詹森父子没有发明显微镜,佛陀说:“你的手上沾满细菌”,你却可能因为看不出来,而与真理擦肩而过。
现在,我们能用显微镜看到手上爬满细菌,你也很理性地告诉自己,佛陀2500多年前告诉我的这一切都是真的,却每天想着手上一堆又一堆的虫,饭也吃不下,那就惨了,很快精神就要崩溃。
对于虔诚信佛的人来说,他就是可以“看到”佛菩萨;对于不信佛或半信半疑的人来说,他的所谓理性,反会变成自己的障碍。
这个很简单,如果自己家里没电视、收音机,你不能埋怨为什么电视台、广播电台没有信号发过来。就算你买了电视机和收音机,却没有打开,不去看不去听,连调频都不去调,你怎么收到节目呢?
佛教的信众求解脱的方式,其中有一种是单纯以虔诚而解脱,因为单纯的人,没有那么多疑问,你不用给他解释太多东西,告诉他一条回家的路,他就会扎扎实实走回家。
这里所谓的“单纯”,是说他会有线性思维,有毅力,他们不会想太多,什么感性,什么理性。有的人是发散性思维,想得太杂太乱太多,一会儿就跑偏了,你必须告诉他“出门左拐,往前走2公里再右拐……”
指路的人要跟他讲得清清楚楚, 即使是这样,很多人还是会跑偏,那就再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路上来。
利根者因智慧而解脱,愚昧者因虔诚而解脱。像周利盘特迦,连“清污垢,除障碍”这句话都无法记住。佛陀给了他一把扫帚扫地,他因无比的虔诚心而最终开悟,成就了罗汉果位。
利根者具有高深的智慧,经由上师指导,通过敏锐的思惟,细微的观察,分析佛法,理解佛教义理,以实修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因智慧随法而解脱。
对于没有高深智慧的凡夫俗子而言,上师相应法,是通过最虔诚地依靠根本上师,得以究竟解脱的殊胜妙法。并非是因为修上师瑜伽的人都是愚昧者,而是因为虔诚心,是每个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