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孝法师
菩提是“觉”的意思,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有关觉悟的学问,以及觉悟应该走什么样的方法与道路;菩萨道就是如何觉有情的方法,这是它的道路。我们把菩提道和菩萨道列为修学的两大对境。菩提道是内在的,菩萨道是外在的,菩提道是内在的智慧,菩萨道是外在的应用,也就是外在的慈悲展现。也可以简单地运用智慧和慈悲来定义:菩提道是提升智慧的学问;菩萨道是提升慈悲的学问。从这里也可以区别开来,不过它们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
为什么要立这两条道?这是根据《华严经》的一个宗旨而来的。《华严经》讲的是一个追求觉悟的人,他走在道上,上求佛道是他的目标,下化众生是他的资粮。我们汉传佛教的传统──大乘佛法,侧重于慈悲,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分享——与大众分享。佛法是很深奥的,也是很人性化的。虽然我们还没有成佛,但是大家在一块儿也能互通有无。它基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不仅仅成佛以后佛性会展现,而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个人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只是我们没有自觉而已。你虽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优点,但是别人会看到。所以说这是大乘的道,是大家一块儿走的道,是分享的道,是互相策励、互相学习的道。
在当今时代,特别是在我们的这个当下,大乘的道,从我们的传统和社会来讲,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它。这几十年,我们是失落的几代人。
在精神方面、在继承方面,收获真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到了贫乏的阶段。虽然过去的社会,交流不是很频繁,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条件不是很具备,但是由于圣贤的努力,传统文化已经遍布于每一个偏僻的角落。人们虽然没有去聚会,但每个家庭在它的宗族里面,都有着传统文明的抚慰。我曾经观察过农村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比如宗法制度——祠堂,大家平时是分开过日子,但是在重大的事情上都互相帮扶。每一个宗族里面都会出几个烦恼特别重的人,他可能会做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大家虽然不喜欢他,但是也接纳他作为这个宗族的一员。但是我们会看到这几十年的社会转型非常剧烈,在城市生活当中,已经没有这些痕迹了,邻居门对门几十年都互不来往。这说明什么呢?人已经失去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条件。这样子关起门来就没事吗?实际上关起门来可能问题还很大,我们不是看到前一阵南京有一个把门关起来,母亲饿死两个亲生子女的事件吗?虽然她的家庭亲属都是很健全的,都是很关注他们的,这也无济于事。
所以说关门是很可怕的事情,人内心的那扇门关上,就没有菩萨道。菩萨道是一切感情的基础,是一切人情得以舒展,生命得以滋养的根本。人应该和人相处,人和人相处应该秉着什么样的道?菩萨道。所以说菩萨道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菩提道是可以关起门来的,菩提道是自己内心的境界——精神境界。只要你内心很轻松、很阳光,而且每天不断主动地给自己的精神洗澡,就会越来越健康,甚至能够到什么程度?生老病死种种的考验,只要你有足够的心力和方法,会很轻松地度过。这两个道都非常不可思议,有区别也有联系,为便于修学,也可以说它们分别是福报和智慧。
菩萨道、菩提道既紧密联系,又有因果关系。你发现生命的境界有多宽,你的菩萨道一定有多彻底。如果你光有菩萨道,没有菩提道,你这个人一定是理想化的。反之,光有菩提道没有菩萨道,你会变成一个小乘的行者,你会很畏惧生死,虽然很真实,但是你不会与人去分享。不能仅仅说你把你的功德回向给他人就可以了,而是要真实地去做。所以菩萨道是要靠做的,不是靠说的,不是靠坐下来的,而菩提道是可以坐下来内省的。
我们发心为利他,是出于慈悲的本怀。但你获得的回馈是大自然对你的赞叹,这样你生命的根就会越来越旺盛。你的福报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美好的名声,包括种种不可思议的生命的提升。这时候你就不会是孤独的,你就不会寻求有局限性的、以自我执着、以贪嗔痴为目标的情感,你的情感也会得到净化。
古代的圣贤也讲以天下为己任,大自然或者法界对于他们的怀念是永不消失的电波,抚慰着我们后来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也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