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尝粪忧心、为母埋儿…北京一孝悌园石雕引争议,网友:都9012年了…
“尝粪忧心”
“为母埋儿”
“恣蚊饱血”
……
近日,北京朝阳高碑店村 “孝悌园”内
一组 “二十四孝”主题石雕引发争议。
网友疑惑:宣扬这样的孝道真的好吗?
北京高碑店村吓人“二十四孝”雕塑引争议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在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内的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很吓人,像“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恣蚊饱血”……网友表示,这些虽然是元代郭居敬所著《二十四孝》中非常有名的故事,但是,当下再去宣扬好像不妥吧。
北青报记者实地探访时看到,沿着通惠河边一路往西,第一个石雕是一位古人抱着一个粪桶,脸上露出一副复杂的表情。旁边的解说牌刻着四个字:尝粪忧心。
尝粪忧心雕像据了解,“尝粪忧心”讲的是南齐高士庾黔娄,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于是立马辞官返乡。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已经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他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他的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去世,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为母埋儿”讲的是东汉时的郭巨家贫,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要将三岁的儿子活埋。结果在挖坑的时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从此一家人不再为口粮的问题发愁,郭巨本人也因为孝顺名满天下……而在 “为母埋儿”的雕塑中,郭巨手里拿着锄头,脚下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为母埋儿雕像记者注意到,每座石刻下方都用红笔书写着:为了教育村民“以孝为天”,特制24孝以教后人。
对此,有网友表示,出发点是好的,但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孝敬父母活埋儿子,只为了减少口粮,这也叫孝道?”还有人表示,时代不同了,这些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指导意义了,甚至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二十四孝”里面有的故事能模仿,有的一看就是编的,根本站不住脚。
回应:借用孝道寓意,不要求模仿行为
高碑店村村史博物馆馆长邢桂芬告诉记者,“孝悌园”早在2011年8月就建成了,设立二十四孝石雕的初衷就是教育大家怎么孝敬老人,只是借用故事中的寓意,并不是要求大家去模仿这种行为。
恣蚊饱血雕像她还强调,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悌园的石雕没有对内容做任何改编和篡改,就是想借助这种寓意和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网友反映的“吓人”,她认为这要看怎么理解,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二十四孝也确实存在不符合现代认知的一些情况,可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对过去的这种孝道文化无法理解和接受。
“直接将这些内容改掉也不现实,但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邢桂芬表示。此外,她还表示,二十四孝”雕塑西侧也有宣传有关现代孝道的雕塑,两者形成一种对比。
专家:大背景不同了,不应简单照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古代讲这孝没有方向性,既包括下辈对上辈,也包括上辈对下辈。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在三纲五常的这个背景下去演绎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
我们现在提倡父子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后一辈也需要对上一辈去孝,但是内涵和行为表现与古代完全不一样。
针对北京高碑店有24孝石雕,储朝晖认为,弘扬孝文化需要每个人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没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具体的对象和场景。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也告诉记者,关于二十四孝的宣传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照搬的情况。宣扬孝道文化有必要,但是在对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时应做区分,对于过时的应该做一些甄别、提炼和升华,有的则可能就需要淡化。
针对北京高碑店二十四孝石雕,高巍表示它设立的初衷可以理解,但理解和赞同是两码事,“哪些是需要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在现实操作中可能确实缺乏甄别能力。”
网友评论
猫小院:我看着不是石雕,有点像沙雕。
天天晴朗Sodagreen: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别啥都拿出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地狱小谜:都不知有愚孝嘛。
当舔狗的日子一定很累吧:我这边这条路上也有这个24孝,看看内容挺有意思的,就当看看就完事了 没必要放在心上。
mini_miiko堂:卖身葬父就很有问题。
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相关报道也可以在这里阅读:
二十四孝为母埋儿雕像引争议 专家:时代不同 不建议照搬
文并摄|北青报记者 宋霞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