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顺
“孝”者敬老而尊贤,“顺”者随顺亲意而不假思虑。“孝亲”或大有人在,但“顺亲”未必存诚;俗子有孝敬之心,未必有顺从尊亲之意;凡夫有顺亲之行,未必有存孝敬之诚。
在末法时期,众生“父不成父、子不成子”,莫言孝顺,纵使孝与顺择其一而奉行,已属奢求,何况孝与顺齐修。尤其现代人,父子为了财利互相残害事件日益增多,怎不令人感叹?时下年轻人动辄为向父母索财,不得而辱打尊亲,甚至弒亲,孝道已沦亡,岂不令人痛惜!
忆昔时,舜之随父务农,有后母心肠狠毒,欲思谋害除之以为快,处心积虑用尽千方百计,为的是灭除舜,而能顺利让其亲生子独享家中产业,因此常设陷阱,令舜就范。然而舜怎知事有文章,但能秉以赤诚至孝,真心随顺慈亲心意。
入井底虽被反盖于井,井底暗无天日,仍因至孝感动鬼神,将舜引领寻出一条重生之出处光明大路。在舜务农时,更以至诚至孝感动万物,代替分担辛苦分工耕种,分别农作物种类加以种植,耕种层次更是分明。因为至孝诚顺,后来被群众公推为帝王,执政后更是国家富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为而治,成为后世尊崇之“三界公”,俗曰三官大帝之“地官大帝”;更成为末法时期五大教派、万千法流之总考校(末法时期考核各教修道之士),而慈恩永沐俗尘,孝德永昭日月也。
愿世人学“舜”之孝行,与顺亲体恤之诚也。
孝德
俗云:“百善孝为先。”而人际关系上,“家庭”是基础。父母与子女之关系最为密切,“三年乳哺、移湿就干”,从无怨言,只愿儿女得到最安适、最舒服的,别无所求;寒冷时又恐怕儿女受凉,而赶紧为儿女添加衣物;夜来又恐儿女饥饿,而准备食物以充饥;子女长大终能独立,每每出外时乃百般叮咛:“莫与人争长论短,勿与人逞强斗狠”。无非望儿女珍重身体,为人儿女者又以何回报?
子曰:“丰衣足食,不令或缺,饴养尊亲是孝之本份。出门在外不令父母蒙羞,孝之始也。能扬名而显父母尊贵,孝之使然。能慎终追远,服侍如同在生前,孝之终也。而大孝者乃能德荫先祖,拔七祖,度九玄。”
众生是否能忆及,从幼时至如今,父母劬劳,苦心含养,使我人识字,进而获得高等学识,付出多少心血泪。曾几何时,何人思忆?我立志发奋图强,振兴家门,奉养父母,不令老来忧愁,本是安闲之年,岂敢更令父母劳苦辛勤来供我身使用?每思至此,怎不令浪子泪洒?
“孝”字已在现代渐见沦丧,新时代少年人,追求自我感官享受,不知承欢父母膝下。是故,天降灾劫以警世人,劝众生能重挽孝道,重新为人生打基础。尽孝道并非富贵者所能及,唯在心诚恭敬而已。反而贫家多孝子,也许因为无法积财在身边,而能有更多时间陪伴父母身旁,努力尽其孝德有关。
故愿时下年轻人,莫顾自我享乐,而疏离父母,谁能知悉我父我母还能伴我多少时日?俗子啊!为何不快速“忏悔不孝”之罪,好好承欢父母,以叙天伦之乐,而不遗憾终身也。
为人父母总是以奉豆而为香,不以牛羊方认为佳肴。俗子啊!“在生一粒豆,胜过死后拜猪头”,在父母生前如时孝敬,虽(粗茶淡饭),但能共享人伦,胜过死后以丰盛佳肴、盛宴大字排开,又何须五子哭坟。劝游子常忆父母(忧时、病时),每思念此,怎敢不尽心侍敬,而令尊亲无忧?又何敢争长短,逞凶斗狠而有辱父母于千古也。
曾参至孝
曾参夫子,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圣人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他在吃饭的时候,必为父母置办佳肴,饭毕一定问过父亲,余下饭食,可送给谁。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羊枣子,后来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
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家里来了他的好友,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没有办法,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手指,好让曾参知道。曾参在山里,忽然心痛了一阵,想母亲有事,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母亲蒸一只梨子,没有蒸得熟透,曾参就把妻子赶出去。后来曾参走过“胜母”的地方,因为避讳而不过。
曾参在孔圣人门下受学,孔圣人很看重他,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注: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地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