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为了回答佛友疑问而写,关于念佛要不要回向,以及念经时要不要去理解经义,还是要老实念佛不解其意更好?
佛友的三个问题:问题一、关于每次念经的数量。
网上有人说要念万遍心经有好处,早上念5遍,晚上念5遍,三年后就可以念到万遍,念的时候先讲咒语,还有一种说念3遍《心经》,然后念21遍咒语。
对于这种数量,我觉得有疑惑,念的时候应该是清净心,就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所以我的想法还是不要记住数量,念累了就结束。
问题二、关于念经后要不要回向?
我是一开始接触佛不知道什么是回向,我学佛并不是求得好处,而是得到清净心,不起太多妄念,消除烦恼,摆脱苦难,不相信天天拜神,神就会给你好处,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念经后要回向,是否念完心经后一定要回向,还是可以随心情回向吗?
问题三、关于念经时是否关注文字、意义?
网上说初学者先不要看解释,不求甚解,念多了就知道了,古语就有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问题我上周向你请教过,我看了几种解释,确实对念经有好处,会知道念了什么,但是我并没有深入了解,只是看了轮廓,知道大概意思就可,因为凡夫不可能一下子深入研究,也没有太大意义,只有自己领悟。
现在,我在念经时会虔诚,但我有一个疑惑,是否一边念一边想它的文义、观念、意义,慢慢理解,还是不要想文字,只要形成一种习惯念就行了?
回答:对佛初学佛法的朋友来说,经常会遇到这种互相矛盾的情况,比如听某位师父说,只要念佛就好,不需要去理解意思。也会有相反的声音出现,比如听人说,念经要念到多少遍才行,同样也会有相反的声音出现。
这三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任何答案都是错误的,首先,如果执着了念佛、念佛的数量,执着了是否要回向,执着了要不要理解经文,有了这种执着本身,就已经偏离了佛道。但如果不去执着,问题又很难解决,这种执着与不执著本身也是矛盾的。
在学佛的世界里,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别的,任何观点只有认同还是不认同,但却没有对错之分。以上三个问题,在我们没有真正悟道之前,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错的,但同时也是正确的。
所以,个人的想法是:学佛要懂得随缘的道理才行,不能去执着,有人经常认为自己业障太重,学佛的根基不好,就只能选择老实念佛一条路去走,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
佛教的宗派非常多,我们只说中国的佛教就有八大宗,且每一宗交给我们学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在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发达时,人们能够有缘接触一两本佛经已是万幸,所以古代人很少能去选择自己应该学习哪一宗。
而今天则有所不同,我们只要想学的都可以去学到,几乎所有宗派的经书一起去学习,也同样不是难事。所以我们现代人去学佛初期,最好要先去把各宗各派都先做个了解,同时把佛教的发展史也要先去了解一下。
当我们对佛教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在根据自己的缘分与自己的悟性去选择合适自己学习的,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这就好像如果一个人天生就是弹钢琴的料,你却让他去搞科研,这个就会事倍功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学佛也是如此,佛之所以要说种种不同的方法,就是为了去度不同阶段的众生,学佛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成功的。
佛法又分渐顿两个法门,如果根基差一点的就可以去选择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万一某一天你突然开悟了,也可以转为修顿,同样的道理,选择顿的也许修行几十年也可能不见效果,那时也可以再去转为渐修。
世上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最好的学佛方式就是随缘、随心、随性而动就好,以上三个问题,在我们了解各宗的修行方法后,自然就不是问题了,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我们对佛教的整体还不是足够的了解。
佛经可以分为了义与不了义两类,佛经上还有这样四句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依法告诉我们,学佛要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佛不依僧。这是佛在为我们指明学佛路上遇到疑惑与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学佛一定要依自己的智慧,而不是自己的妄想分别,要依了义,而不是不了义。
很多人学佛喜欢在网上查资料,网上说了什么就相信了什么,其实网上的只是个人的言论和观点,代表不了佛法,也不是佛要我们去如何做的,就算是某些高僧大德的言论,以及此篇文章也很难去代替佛说的话,所以当我们遇到疑惑时,一定要去依了义的经书去学习才行。
总结:先去了解佛教,了解客观真实的佛教与佛法后,再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是否要念佛,还是要去解如来真实义,这是两条通向一处的道路,要选择去走哪一条路,先要了解自己适合哪一条路。
人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才最容易成功。路没有对错,脚走在哪里也没有对错,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学佛之前先问问自己的心,不必去盲目跟风,人多的路上不一定适合自己,人少的路上也未必就没有真理。
希望佛法初学者都可以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去学习佛法,首先要相信佛说的话,相信以后还要去了解,了解以后还要用行动去证实,只有自己证得的才是你自己的。如果不解不信就去行动是盲修瞎练,如果只信只解不去求证是说食不饱,二者皆不可取。
感恩阅读与分享。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