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就是有智慧的人要学会施有五种。第一个,至心施,什么叫至心施?就是没有其他的要求,一心要给人家。
当施的时候他没有感觉到“这个施物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能接受使他感到快慰,感到“你在帮助我”。不是说“是我给你吃的,你因为我,你才得到吃的。”至心施,他就没有这种妄想,他的想法是什么?“谢谢你能接受我的施物,谢谢你给我的机会。”是这样,所以叫至心施。第二个,自手施。“自手”就是要亲自用手送到对方手里,这才可以。佛在戒律上,菩萨戒有规定,规定是什么呢?就是国王要施食物给一个穷人的时候,必须下座,要亲手把食物递给被施者,这才是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国王。这点我们都很少去做,往往有的就是,来乞食的了:“给他拿点东西吧!”都没有亲手送出去。这样的话,一个是我们的恭敬心不到位,另外不会体会到施者在布施时所产生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功德。
另外,我们的心也达不到真正施者的地步。像我们乞食的时候,经常遇到这么个情况,也可以说是我曾经遇到过的情况。那年乞食啊,他家里有人,正在做饭,跟他说明情况以后,他说:“我那筐里有馒头,你自己去取吧!”确实他很忙。但是出家人不能自己去取,虽然他有话也不能自己去取。我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没有吱声,在旁边稍站一会儿,叫他做出反应。如果他要再不停手里的活儿,不给亲手拿食物,我们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他看我们并没有动弹,并没有上筐里去取什么东西,他就把手里的活儿停下来了,亲手把食物给我们放到钵里。他在布施的时候就生起了一种极大的恭敬。他看出家人一个是有礼节,没有急躁,一个是等待他,是对他的尊重;再一个对食物没有那种贪恋。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亲手把食物送到僧人跟前的时候,他生起的那种欢喜是平时所没有的。所以自手施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关,能获得最大的吉祥。
第三个,信心施。施者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说抓紧机会,不要去考虑再三。有的人就是施的时候没有信心,给也可,不给也可,布施也行,不布施也行。他没有真正想把这个东西送给对方,没有看成一种机会,信心不足,所以很容易错过机会。
特别是反复施,比如有要饭的来了,我们给了食物。给他食物以后,他回去告诉其他要饭的,说那边有人布施,其他要饭的就又来了好几个。这时候我们有的就可能生起一种反感:“你看我给你了,你又招来这么多人!”因为我们的布施心只不过是一种应付,没有真正想布施,没有因为人多而生起欢喜,所以说信心不足,这种施也会失去得到最吉祥的机会。应该有信心,不管有多少人来求布施,我们都能够愉快地给他。一定要有信心,这个信心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有一年,大概是九五年吧,走到北京,北京十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附近,有个村子,想不起来这个村子叫什么名了。那时候去乞食,发现这里的一个村子乞食特别好乞,到谁家都非常客气。一敲门,看到师父,他说:“哎呀,师父,你来有什么事吗?”说:“我乞点食物。”“好好好,你等着啊,你进来。”马上很热情地把食物给你装里面。我当时就想:“这遇到了一个好人,今天遇到一个好人很不容易,可能下一个就不见得是这样。”没想到这个村子走到哪家,哪家都是如此,我都怀疑是不是这个村子都信佛啊?或者这个村子里有什么特殊的因缘?是不是走到了“西方极乐”?有那种感觉。
就是到谁家,谁家都是这么客气,特别是到最后一家乞食的时候——不能算最后一家吧,有那么一家乞食的时候,他把饭拿出来说:“这盆饭是我中午的饭,我给你一半。”完了他这一半就给了我。后来我问了一句什么话?记不太清楚了,他误解了。可能是因为给的菜啊,我说:“是不是荤的?”我记不清楚了。他误解了我其中一句话,他说:“你不够啊?不够我这些都给你吧!”最后把这些全都布施了,在布施的时候,满脸的笑容,而且那种客气给人感觉就像僧人回到家一样,又好像见到了居士一样,都是诚心诚意地布施。
所以这个村子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到现在我也没忘。给我们一个感觉:他们是真心布施,而且这个村子的素质特别好。为什么对这个村子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它也在路旁边,离路不太远。在路旁的村子因为见识多,遇到要饭的人也比较多,假和尚也比较多,看到出家人来了,他有个提防之心,一般拒绝的比较多。像这样满脸笑容地去迎接求施者——出家人,很罕见。而且不仅一家这样,是家家如此。村子倒不大,但家家如此。没有一个说见着面不布施的,或是说一句难听话,都非常客气。甚至你走的时候他都要瞅着你走,送出门外。我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布施者,我相信他们这种布施必获得大的福报,也就是获得更大的吉祥。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弟子顶礼上妙下祥法师
随喜诸位师兄闻法
恭录于大悲寺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义》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