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十善》心得分享之六

发布时间:2023-09-20 01:23:51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十善》心得分享之六

《十善》心得分享之六/儒家心法/圣贤学问/信心

《文钞》复邓伯诚居士。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蘧伯玉qúbóyù春秋时卫国人,名瑗。相传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个求进甚急并善于改过的贤大夫。孔夫子年七十,望上天给他时间学《易》改过。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古代圣贤做学问,都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这是儒家用功的心法,和佛门是一样。可是到了近代的儒者,只学文章不在心地上用功。把个儒门成圣成贤的学问变成了求功名富贵的手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圣贤学问不再提倡了,圣贤学问变质了。嘴上是一套,行为是另一套。嘴上是圣贤,行为和俗人没有两样。

我在刚刚工作的时候,看到单位的人们有这个样子。心里很难过了,我们没有学过圣贤学问,但是单纯的我,看到油头滑脑的人也看不惯。可是这些人社会经验远比我们多,待人接物,总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吃亏,慢慢我们也就随波逐流了。不知不觉学到很多虚情假意、华而不实的东西。久之这些习惯带到了佛门,表面上很有经验,内心已经被染污了。听经以后,接触到儒家心法,知道这些基本的功夫,可是内心就开始了善与恶的战争,格物致知,要克服对物质上的欲望,尤其是五欲对我们的诱惑,这可真是难事。

我们已经习惯于贪嗔痴慢疑,今天要可克服这些物质欲望产生的内心毒害,太难了,难在改变他们是很痛苦的事。那时初到寺庙,总有习气带进来,遇到病苦,就要上医院。可是寺庙不这么看法,他们认为用功就会业障现前,要克服业障,医院没有用,要用佛法,靠佛力加持。那时我们很难接受,心里不情愿。

那天眼睛好像被沙子迷了,我要去医院,客堂不许,我也没多想。回到寮房,房间里正在给暖气油漆,我只好又回到课堂要求去医院,当家师与知客师冲我蔫笑,另一个出家师父就跟我找茬,当着那两个人说我一条一条的缺点,多没面子啊,气得我去医院不成,干脆跪在佛前发狠,发愿要改掉缺点,看你们还怎么整我?

愿是发了,心里很难过,难在拗不过习气,愣是发了愿,只好去调理自己。可是进了念佛堂,只绕了几圈,眼睛里就流出了浓水,头顶上一股清凉,好似甘露灌顶,这一辈子也没有过的快乐。从此我对改过迁善有了体会,再痛苦也能够痛改前非。这类事后来很多,都是雨夹雪的洗礼。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今天我们的经验是不要被动改过,主动改过,轻松没痛苦。那就是日日拜佛,早先还是三百拜,现在忙于写作,不敢用功太甚,所以拜佛减少了。精力弱了,写作质量就低了。

学经教,要有损己利人的大心,否则只顾自己用功,没人发心学习经教,佛法就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了。可是经教搞得越明白,落实就比别人容易。说是容易,还要痛改知识分子的很多习气,想提高就得超越更多的习气。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这里提到忏悔,不是另外有个什么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大经》为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学佛要依教奉行,要依祖师大德的成规。

老法师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刘素云是这样,海贤法师是这样。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哪里用的着什么辅助方法?!

我们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祖师大德、老法师吗?经得住境界的考验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