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着你~
佛教是中、韩、日三国相同的宗教信仰。西汉末年,佛教首先从印度传入中国;公元4世纪,由中国传入韩国;至538年,又经朝鲜半岛的百济正式传入日本。在佛教传入的同时,佛教绘画也随之传入,并逐渐与各国传统绘画相融合。
阎祥 护法天王像轴 明隆庆元年中国的明清时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存。汉传佛教画在继承唐宋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水陆画、观音像和罗汉像尤为盛行,表现出世俗化和文人化的倾向。藏传佛教画以唐卡为代表,其绘制吸收了汉族绘画手法,形成了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流派。
爱新觉罗·弘历 御笔心经并绘大士像册《乾隆御笔心经并绘大士像》为乾隆皇帝所绘白描佛像,经文前有杨柳观音像,后有韦驮像,线条流畅,笔法细腻,即显示了其佛教信仰,又表达出“怡情烟翰、与古为徒”的文人情趣。
佚名 释迦牟尼佛唐卡 清《释迦牟尼佛唐卡》人物形象优美,线条劲健有力,设色浓烈艳丽。背景染色采用了渐变手法,表现出天地之间的色彩变化,装饰性的树、石、云朵和花卉,则借鉴中国画青绿山水和工笔花卉的画法,整个画面具有较强的空间感,是一幅优雅华丽带有新勉唐派典型风格的佛教绘画。
韩国的高丽王朝是佛教最为盛行的时期,佛教画以线条精巧、纹样华丽和泥金描绘为特征,出现了许多贵族阶层为王室祈愿的画作。朝鲜王朝实行崇儒抑佛政策,佛教备受打击,但在民间却得到广泛流传。因佛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这一时期的佛教画带有浓厚的世俗色彩,并发展出新的主题和风格。
佚名 甘露图轴 朝鲜时代《甘露图》是为祈求死者灵魂聆听佛祖教诲,前往极乐世界而作。《甘露图》体现了18世纪朝鲜王朝此类绘画的特征:上部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围绕七如来、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中部是施食坛和饿鬼;下部表现了需要超度的对象,及现实世界里的各种场景,其中战争场面占据比重较大。此画是为超度和抚慰在壬辰之乱时参与战役的义僧而作,原本供奉于忠清南道锦山地区的宝石寺,在壬辰之乱时,这一地区曾爆发锦山之役,阻止了日军入侵,图中场景就反映了当时的战乱。
仁源体定等 神众图轴 朝鲜时代另一幅《神众图》则描绘了守护佛教世界的护法神众,“神众”是等级低于佛陀或菩萨的佛教守护神。画面上部是帝释天与梵天,以及天部诸神;下部是韦驮天和天龙八部众,还有韩国传统的本土神。
在本土神中,龙王须眉洁白、手持龙角,灶王头戴缁布冠,山神则手持灵芝,体现了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全画以不透明的红绿两色为主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日本的佛教美术在深受中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美术影响的同时,逐渐“和风化”,形成本民族的样式。在江户时代,由于黄檗宗的流传,服务于寺院和将军的绘佛师创作了大量画面精致、色彩鲜艳而富于装饰性的作品,掺杂着欣赏性元素的华丽风格是这一时期日本佛教画的特点。
神田宗庭隆信 当麻曼荼罗图轴《当麻曼荼罗图》是江户时代前期至幕府时代末期绘佛师家族—神田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神田宗庭隆信所绘,表现了《观无量寿经》中所描述的极乐净土情景,是画家依据中国唐代传入日本的《观经变相图》于天宝七年(1836年)缩小临摹而成。全画布局完美,技巧高超,保存良好,充分体现了江户时期佛教画色彩细腻艳丽的特点,是了解幕府御用绘佛师绘画活动的一件珍贵作品。
原文作者:陈庆庆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东方之美 精品荟萃 记“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欢迎关注【收藏家】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