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兴教寺山门。
本报记者方敏摄
图②:彬县大佛寺石窟大佛。
本报记者方敏摄
图④:张骞纪念馆。
资料图片
图③:彬县大佛寺石窟明镜台。
本报记者方敏摄
兴教寺,古木参天、清幽自在,是玄奘的长眠之处;彬县大佛寺石窟,是盛唐时期中国式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走一走千年古寺,带着一份对历史的好奇,秉持一份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定能觅得一份清凉。
7月的中午日头正盛,从西安市前往兴教寺的路上,见不到几个人。阳光照在大片大片的麦田里。远方的路上也飘着一层热浪,忍不住的汗滴直往下淌。
约莫半小时车程,进入长安区杜曲镇的少陵原畔后,就到了兴教寺。坐落少陵原,面朝终南山,位于半山上的寺院视野极为开阔,四周亦是苍翠一片。寺门高大,“护国兴教寺”五个大字在灰黄砖墙的映衬下,更显肃穆。
说到兴教寺,必然避不开唐玄奘。唐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翻译经书倾注了他全部心血。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之后唐高宗又诏令将其遗骨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唐肃宗又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进入寺内,暑气顿时消散了一些。寺院里有高大的树木和茂盛的青草。兴教寺塔院的正中就是玄奘塔,砖造结构的玄奘塔高21米,有五层,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底层拱洞内有玄奘法师的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在玄奘塔的两旁是两座陪侍塔,分别安葬着他的弟子圆测法师和窥基法师的灵骨。
在寺里待了许久,没见到多少僧人。原来寺里的住持和一些僧人到南方去了,留在寺里的也都在僧寮里打坐。许多鸟雀索性就落在庭院的地上觅食,无所顾忌地叫着。千年的寺塔、幽静的僧院,在这里走着,燥热的心绪也都消散了。自唐朝至今,作为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兴教寺亦是几度枯荣,沧桑历尽。
寺院西边的一个角落,有一条水道,清水潺潺,有个中年僧人正在那里专心地洗衣服。问起他对于兴教寺申遗的看法,他不紧不慢地拧干衣服,想了想说:“希望申遗后,我们这里的古建筑得到更多的是保护,而不是开发,毕竟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
漫步在兴教寺,寺内树密人少,更显得清幽自在。而陕西的另一处同是申遗点的著名佛寺——彬县大佛寺石窟,则又是另一种景象。造型雄伟、雕饰华丽,身高24米的主窟大佛依岩而坐,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来到陕西咸阳的彬县,就不得不到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来看看大佛寺石窟。大佛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征战中阵亡将士而建。清凉山下,石窟依据山的走势而开凿,窟内开龛70处,造像740多尊。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那尊大佛了。大佛居中结跏趺坐,俗称“丈八佛”。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们站在下面痴痴地仰视着大佛。不论收获多少惊讶的目光和由衷的赞许,大佛永远以慈祥和善的面相示人。他姿态自然、面相庄严,许是胸怀万千事,却总是静静地看着世间万象。
吸引人们的不只是那尊大佛。在大佛窟西侧是“罗汉洞”窟群,各窟大小不一,从西起第三窟壁上的浮雕上演绎着非常多的故事,其中更有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和游人的题刻。
“大佛寺石窟基本上保留了大唐首都长安城的佛教艺术风尚。”走在大佛寺石窟,工作人员对于石窟的每个景点都如数家珍,对于石窟的魅力更是不吝赞美,“特别是在千佛洞中还保存了一所与真人等高的一佛二菩萨造像龛,是千佛洞武则天时期雕刻的代表作品,是最为典型的初唐长安风格的造像艺术。”
石雕菩萨造像,飘逸飞动;丈八佛窟,气势磅礴,伟岸大度;“罗汉洞”窟群,优美生动,雕工细致……彬县大佛寺石窟是盛唐时期中国式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保存千年的石窟,如今魅力依旧。
盛夏的关中热浪袭人,但你若有心来这些千年古寺走走,带着一份对历史的好奇,秉持一份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定能觅得一份清凉。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