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这时,在众僧人中,一位叫须菩提的德高望重的年长僧人,从座位上上起身,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向释迦摩尼佛行礼。他对佛陀感叹到:“极其难得的世尊啊!您善于关护诸位菩萨的修行大乘佛法,还善于嘱咐诸位菩萨如何修行大乘佛法。世尊,假如现在有向善的男子和女子,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想要成就最高的佛道之心,请问世尊,他们如何才能保持这个发心常住不退呢?他们应当怎么降伏心中的妄念呢?”
佛陀说:“问的真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如来总是护持眷顾着各位菩萨,又总是吩咐嘱咐各位菩萨。现在你仔细听着,我将告诉你,向善的男子与女子,一旦发心追求最高佛道的,应该如此对待,应该如此降伏他们的妄念。”
“好的,世尊,我们喜欢聆听您的教诲。”
解读
这是《金刚经》的第二段经文。其中文言文的“白”是表白的意思,是下对上讲话时用的字眼;与之对应的是“告”,是告诉的意思,是上对下讲话的意思。
这段描述中出现了一个叫“须菩提”的长老。按照历史记载他是拘萨罗国舍卫城人,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据说他是真正能证实到“空性”的人。
还有,菩提,是“菩提萨陲”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陲”是有情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但是在佛教中,并不是等你“彻底”觉悟了才能叫菩萨,佛教很讲究“发心”,也就是说只要你从内心发下宏愿要修行菩萨道,那么你就可以称为菩萨。所以《西游记》里猪八戒遇到女施主有时候会称对方为“女菩萨”,小说中这种写法是没错的。
这一段是须菩提问佛陀,如果有人要励志成佛,应该怎么做。具体来说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保持清净心,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消除虚妄心。
佛教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有情众生(不单单是人)其本质都是有佛性的,只不过日常被种种虚妄的东西遮蔽了,那么清净心应该就是指佛性。
感想
学佛已经有一段时间里,道理上似乎明白了很多,但真正用在指导自己的行动上时却比较困难。比如,佛家说“贪嗔痴”是“三毒”、是有害的。这一点恐怕大家都认可,但认可是一回事,观念上能够接受是另一会儿事。
比如贪婪,贪吃、贪睡、贪玩,贪恋美色、金钱,在这滚滚红尘里谁说自己能不贪慕这些。
比如嗔怒,出了问题,条件反射的会找别人的原因,抱怨他人、抱怨环境。经常在路上看到开车族的“路怒症”,看到上班族的“起床气”,置身事外时觉得那样不对,可是自己身临其境时也会忍不住发火。
比如痴念,多少人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苦苦追逐,得到了还想要,得不到觉得这个世界都没有意义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稍稍的缓解一下呢?
我试了,有一个办法很好,那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
当你发觉自己起了不好的念头、或者准备做一些冲动的事情前,不妨在心里自问一句:“等一下,我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是在愤怒吗?我为什么会愤怒?.....” 这样一路问下去你会慢慢好起来。
没必要感觉自己在“克制”着什么,只是想想心中好像多了一个“我”,在看着现在正在有一些“情绪”的“我”,只是看着,然后帮助那个“我”思考、自问......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