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净界法师:资粮位菩萨的特质

发布时间:2024-07-12 01:22:52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净界法师:资粮位菩萨的特质

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谈果位差别。这个地方分成五科: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

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进行铲除),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好,我们先看第一科的资粮位这个名称是怎么安立的?谓此位菩萨,深信解唯识妙理,发深固大菩提心,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

……

他为了不断的进步增上,他有殊胜的资粮。这个资粮特别指的是福德资粮,他广大的修福,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所以叫做“资粮位”。但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浅薄的,他只有闻思的智慧,所以他并没有一种很深刻的修慧,没有一种三昧所发动的一种断惑证真的智慧,他只有一种偶尔能够调伏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多少是仰仗他的皈依,反正佛陀这样说,我就相信了,仰信佛陀的真实教诲。所以他这个理解,是带一点信心的支持,他产生的理解,这第一个,说明他的智慧的水平。

(资粮位上的菩萨)是靠资粮来支持的菩提心,不是靠智慧哦。也就是说他这个菩提心,为什么他能够一路的跌跌撞撞,受到烦恼罪业的刺激,他还可以走下去呢?因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资粮位,但是他还没有产生智慧,所以他就是叫“资粮”,他的菩提心完全靠它的资粮来支持他。《成唯识论》里说: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名资粮位。

这个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四种功德,当然最根本就是内因力:他有坚固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的愿力!这个菩提心,有三种力量来支持他,第一个:善友力。这个凡位菩萨很重要就是依众靠众,同参道友的相互的支持,因为他的逆境太多了。资粮位菩萨是内忧外患:内有烦恼的冲击,外有业力的干扰。所以他的这个同参道友不断的鼓励他、勉励他,是很重要的;第二个:作意力。他平常也会听经闻法、如理思惟,产生一定的观照。当然作意力是薄弱的,我们待会看就知道了……;第三个是很重要的:他有广大的福德资粮。他有每天不断的功课、布施、持戒、忍辱,他靠他的善业力来支持、来保护他。那么他对于唯识的义理,虽然有很深刻的信解,但是因为他缺乏禅定的功夫,因为他的心识是散乱的。那心识散乱,他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种解悟,而且带有一点信仰的成分,所以对于能空,能取的空跟所取的空,这两种空性,这种我跟我所的空性,“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这个菩萨,其实他多分理解是业果的成分多了,他对唯识相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是有很深刻理解的;但是对空性:我空、法空这一块,相对薄弱。所以他的整个生命当中,他的菩萨道是怎么修的呢?——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有两个门:向外的门,叫做“攀缘心”,因为你接触外相;向内的门,是观照到我空、法空的心性的本体,叫做“安住”,向外叫攀缘。那么这个菩萨,他偶尔也会去做义工了、参加法会了、参加放生了,但是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心”的活动是有所得的,他对这个善业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由这个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所以他的本身的生命当中,因为空性的体会薄弱,所以他是以有所得心来修菩萨行。所以对于二取:“能取”跟“所取”所产生的随眠,这个是烦恼的种子没有伏灭的功能,而且对于烦恼的现行,也没有伏灭的功能,叫做资粮位。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菩萨多分来说是在业果上修学,可贵的是有成佛的愿力,他有度化众生的愿力。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本身强大的愿力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就造成了下面的偈颂。我们看《唯识三十颂》,是怎么解释这个菩萨的,天亲菩萨是怎么形容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把它念一遍: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我们先谈谈这个菩萨的智慧的观照是怎么样:“乃至未起识”。这个菩萨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能够生起这个“识”,这个识是指什么呢?古人解释:抉择的智慧——抉择识,不是一般的颠倒识。就是说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第一念是攀缘的、是有所得的。所以这个就有问题了,因为你一旦有所得,那就带有自我,有自我意识,你就很容易创造对立,你就把一真法界切成两块。那么对立的结果只有两种情况: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他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不足的。

“乃至未起识”,所以这个菩萨,他不能产生第一念的正念正知。当然我们会讲到,他这个菩萨是有深厚的惭愧心,他能够产生第二念、第三念的反省跟觉照,但是他生不起第一念的觉照智慧,这说明这个菩萨的智慧相对薄弱。但是他可贵的是下一句话:“求住唯识性”,他有坚固的愿望:追求圣道的功德。这个菩萨好就好在哪里呢?他不得少为足。他跟人天种性还不一样,人天种性是断恶修善,他把它当做正常;那么这个菩萨是有远大的理想,虽然他一时做不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愿望,所以他心中经常有一种作意告诉自己:我一定要保持进步,所以他有广大的理想,好就好在这个“求”字,他不断的要求自己进步,去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但是虽然他有这个愿望,因为他智慧不足,他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能取、所取的这种自我的相状,他没有调伏的能力,这个叫做资粮位。

资粮位菩萨一言以蔽之:愿力坚固,观慧不足。

举一个例子:你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是吧?那么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那么有一天,苏东坡在这个禅堂里面自己打坐,当然参禅的人,他主要修空观,内观真如嘛,那么他在照见五蕴皆空的过程当中,他得到很殊胜的体悟,所以从观中、从定中三昧出来,从那个观照力出来的时候,他写了一个偈颂,他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前面的偈颂是赞叹空性、真如佛性的功德,真如佛性是天中天,是生命中最尊贵的。那么他“毫光照大千”,这个是尊贵,而且具足广大的清净的功德。前面的偈颂是赞叹真如法的殊胜;下面那句话,是赞叹自己,说自己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那么他觉得他跟空性有一点相应了,他就写完以后就很满意了,就叫侍者赶紧的把这个偈颂过江去拿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而且要侍者一定要佛印禅师亲自批注了以后,再拿回来。那佛印禅师看了以后,就就着这张纸的背后,就给他写了两个字:放屁!那么写完以后,侍者就如实拿回来了,苏东坡一看不得了:我这样子尊重他,他如此羞辱我,就赶紧领着侍者就过江去,要跟佛印禅师理论了。到了佛印禅师的寮房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走了,门锁起来了,门外面贴了几个字,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这个就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不能怀疑苏东坡在佛堂里面那一份的相应,他的确有相应的力量,但是资粮位的菩萨问题在哪里呢?他经不起逆境的刺激,“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就是说他不是完全没有智慧,不是这样,他没有智慧他怎么能够做一个菩萨呢?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嘛。就是说他的智慧,仅次于“信解”唯识妙理。他在佛堂静坐的时候,息诸外缘的时候,智慧会生起;但是外境一刺激他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自我意识就出来活动了。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