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问汝州风穴延沼禅师曰:「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时如何?」
(识起迷情于六根互用之意境,若入本体界,六识或一心均不生起时如何,正那么时,是理性显其功也。)
禅师曰:「一箭落双鵰!」
(万法不生,凡圣情尽落,理性显其功,主中主之境界,可一箭射落双鵰。)
僧曰:「意百如何?」
(那心意念百生起时如何?)
禅师曰:「身亡迹谢。」
(百念起时法身已亡,法身之功迹亦将谢灭不现。)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门行者当心地清净后,现无为寂灭空体,此空体能达不用而用之境,故《金刚经论》中云,心明后行者又能让真性主行,无妄想相随;见性之人自性遇缘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无为常为。若只达心明未见性之人,亦能无为常为,仅是自性应缘时不能做到过程中,「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也就是说行者迷迷糊糊中,仅知自性在应缘,定有事在进展,但不知何因、何缘、何人、何事,但最后还是能解决一切事端,这是自性无为常为,变化莫测之处,学佛者达无为境就是如此。
当然大家不要错认境界说:「明心见性」即成佛,仅有初步解脱知见,仅知性空,因行者明心仅悟心空,见性仅悟性空。还有法空未悟,所以行者虽有性用,但无真正解脱能力,当悟得法空,自然能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即能悟得自性本来空寂,应缘时却能心境两忘,澄心不动,这样才能得完全解脱知见。
一般行者不管是佛子或外道,可能都以有为法为依归,用有为法处理事情,都依自己心意念或菩萨、佛力等,当然这也能利益众生,使众生问题得到解决。但总未有禅宗行者之豁达,不用六根,甚至于连一根(意根)都不用,仅用空无之自性应万种缘,行者却能自在无碍地化解一切外缘、逆境,所以禅师云:「一六俱亡,一箭双鵰」。
修无为法难在要历经无数次、千万次的锻炼,以忍辱波罗蜜多面对一切业缘,最后都能化解一切问题,也是还债(冤亲债主)的最好方法,不为一切业缘所困,当然就是所谓的「度到彼岸」了,也才能够十足地悟得无为法的真髓。此种行者不尚玄谈,不去执着周遭之间一切人事物的是与非,怡然自得地内守空寂,最后终能悟得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人我、法我二执,真得自在解脱知见。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一箭双鵰」,是形容行者技术巧妙,能用一种工具获得两种利益者。这名词当然是小说家创造出来的,在《说唐演义》一书中,杜撰出「一箭双鵰」之名词。书中武状元王伯当虽不是「十八条好汉」之一,但其「箭法百发百中」,他教出了神射手秦琼(秦叔宝)。在燕山教练场比武中,小后羿孙成和秦琼校场比箭,孙成三射金钱皆中其所说之处,技艺超群。但后来秦叔宝一箭射下活靶双雕的惊人射技,乃留下了一箭双鵰之美词。
佛法怎能与一箭双鵰扯上关系?行者修习到空无、寂然之体现时,遇缘面境空体自性能自在无碍,但所对之境却能被转化,即不被黏着,所以行者能不用一法,降服内外魔境,可得「一箭双鵰」之利益。谈到有为、无为法之分别处,世尊尝言有为法为子,无为法为母,若有人以「子」要动到「母」是不可能的,所以用无为空来面对有为法之境,即能化逆境转为安,并能折服一切外道、邪法、邪术,这是世尊常用的法宝,也是正法中的正法,所以佛弟子都当修习无为法。
3.玄祥释解
僧问汝州风穴延沼禅师曰:「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时如何?」
有僧人问汝州风穴延沼禅师说:「一根与六根都能起用,也都具超功用,若六根归为一根,亦可以用一根施为,一根者即指意根。若行者六根都不用,连一根(意根)也不用,一、六根都不神用时,这情况是如何呢?」用有为法,多者可用至全六根,未破黑漆桶者大多以六根施为为主,最少亦会用意根施为。若能以无为空施为,即是一六俱亡之境界。
汝州者原为襄城郡,东魏置北荆州,后周改曰和州,开皇初改为伊州,大业初改曰汝州。统县有八,户有十万五千九百一十七。风穴古寺延沼禅师(896~973),北宋临济宗禅师,浙江省余杭人,俗姓刘。少年时即魁伟有英气,更博览群书。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敕令各郡建立开元寺,作为官方之寺院,主要是负责国家之祝典法仪;亦有从已有之寺院转用为地方官祈求国运仪式之场所。后来延沼禅师依开元寺之智恭律师剃发受具足戒,复游学说法,学法华玄义,修习止观定慧。其后依止南院颙公禅师,问法从学六年。长兴二年(931),入汝州之风穴古寺,留止七年,徒众闻风来集,信徒并重建此地,改为丛林。天福二年(937),州牧官闻其风,待之以礼。宋太祖开宝六年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八。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六根互用之意境,若入本体界,六识或一心均不生起时如何,正那么时,是理性显其功也。」凡夫身六根入六尘生六识,这也是真如之性用,有成就的行者六根等会生起种种色阴魔相善境界,有具足六根起用,有仅用一根意根者。若六、一根都不用,也就是因缘到来时,以空无体性应其缘。
禅师曰:「一箭落双鵰!」
风穴延沼禅师说:「若一六俱亡时,其功用恰如一箭可射落双鵰,更能显其无上之妙用。」一般人用有为法办事,一者起心动意,难免又结新殃,造业缘又成恶因,未来世相遇还呈业力的互相牵扯。若有人学会无为性用,让一六俱亡不用,仅以性空之体应缘、转缘、办事,成就佛事如是,不现业因缘如是,真是有如一箭射落双鵰。
但要能学得一六俱亡,理性显其功,还真要有相当的磨练,非所有人都能成就的道业,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学有为法与无为法是最有境界差别的,学无为法中又有六种不同的无为层次,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越往后境界越高。按语说:「万法不生,凡圣情尽落,理性显其功,主中主之境界,可一箭射落双鵰。」行者修得遇缘万法不生,守住一空寂,以寂寂然之体,对于一切法都能不相应,此无为境已去凡情,空体悟知其缘而能不动妄想相随,圣情亦脱落,不会落于空亡。当此时理地显其功,是主中主之意境,此时行者无坚不摧,无事不办,办佛事中又不去结恶因缘,正有如秦叔宝的一箭射落双鵰。
僧曰:「意百如何?」
此僧进一步问说:「一六俱亡,有一箭双鵰之功。那行者用心法起百意时,其境界又是如何?」按语说:「那心意念百生起时如何?」有为之法起用,空体不能自应其缘,一切法用、施为都得依心法而进行,当然心力、念力够,照样能成办一切佛事,但不能有一箭双鵰之功也。
禅师曰:「身亡迹谢。」
风穴延沼禅师答说:「行者心意念起,有为法起神用,但法身亡、神迹谢灭,当然无有一箭双鵰之功力了。」禅宗祖师大德们都是悟空、无相三昧行者,以明心见性为要,所以既然心明,得悟心空,以真性主行,能守住空寂,让自性自应缘,自然能得圆满一切世间事。行者要能见性,得要能了知自性应缘之过程及所得之神力,让一切外道或善用心法者,不能得其便,也不会在应缘中又跟他们结恶缘,这是修忍辱法后所能悟得的空理。此种境界非修有为法者能洞悉其真髓,修有为法者也不能体会其真实自性应缘之功能。
按语说:「百念起时法身已亡,法身之功迹亦将谢灭不现。」悟空行者自性主行,以法身为依据,所以能成就佛事,达一箭双鵰事。若行者以有为法起百意心意念办佛事,念起时法身以亡,其神功亦会谢灭,所以不能达一箭双鵰之意境。
本公案主要在谈有为法与无为法功能之区别,有为法依自心力、念力,或也可藉用佛力。而无为法是依自性空应万种缘,空寂中却能一箭双鵰,成就佛事中不再与众生结恶因缘。然而无为法在佛法中空有俱足,不像道家所谓无为,其无为却不能办事,真要办事还得藉靠有为心法也。
(2006.01.08.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