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每一天抽一点时间来读经,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读诵非常重要

发布时间:2024-06-09 01:24:27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每一天抽一点时间来读经,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读诵非常重要

每一天抽一点时间来读经,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读诵非常重要。

第三要「坚固信心」。世出世间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要想有成就,成就的关键就决定在信心。一个信心坚强的人,在世间法来说,他的事业会成功,因为他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学道上他也真正能够有收获。《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这句话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说明信心的重要。信心是得道的根源,这个道是无上佛道,我们世俗常讲成佛。一个人怎么会修行成佛?是靠他的信心,没有信心就不能成就。「功德」,功是讲功夫,德是讲收获,如果你没有信心,你的功夫就不踏实,你的收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愿望。由此可知,信心是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念佛人如果对於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信心,决定不能往生。实在讲我们每一位同修绝不是这一生才遇到净土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必定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接触到这个法门,接触为什么不能成就?当然是信心不足,不是说没有信心,信心不坚固,所以修行往往就空过。

坚固的信心实在是很不容易建立,特别是净土法门,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难信。能够接受的,《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两种人,一种是上智之人,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在中国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禅师这类的人,上上智慧。他们听佛这么一说,他真正理解,他没有疑惑,所以他能接受,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他清楚明了,这当然相信。另外一种人虽然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他对於佛有非常虔诚的恭敬心,佛所讲的他就相信,这种人在经上讲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的福德,那个福德就太大了,他相信。不是大善根、大福德,当中这一截往往信是信,坚固的信心很难建立,道理在此地。

对佛法有了信心之后,佛法修行的法门很多,方法、门径很多,必须选择一种一门深入,那就容易成就了,门门都想学就很困难。一定要选择一门,把全部的力量精神投注在一门上,我们在一生当中很容易成就。这都是老法师跟我们讲的原则,这个原则适合於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实在讲都不能离开他四个原则。

因此我们在整个佛法的教学上就要很慎重去选择自己修学的法门,选择的方式,也就是选择的这些条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程度,假如超过自己程度,我们修得就太辛苦了。要适合程度,还要适合自己的兴趣,为什么?对於有兴趣学习的会很快速、会容易成就。第三还要选择不妨碍自己生活方式的,当然最好是与自己生活方式能够相应相契合的,这就更容易了。使我们的修学跟自己生活方式能够融成一片,这样才很容易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所以选择法门就很重要。

经典很多,你可以去接触,然后看哪一类的经论自己喜欢,在里面选择一种,选定之后就不要再改,一门深入,这样就好。也许有些同修说,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对《无量寿经》不喜欢,我喜欢《金刚经》行不行?给诸位说,行。不管你选择哪一部经论,能够修学到有一定的成就,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才是真正叫法门平等。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有执著,你学《金刚经》,你学《法华经》,我不接受你,没有这个道理。不管你学哪部经论,学哪个宗派,阿弥陀佛统统接纳,没有不接纳的,只要你肯去。

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虽然学禅,虽然念《金刚经》,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我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有信有愿那当然能生,怎么不能生?怕的是你不信,你不愿意去,那就没法子。这些话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得到证明,《无量寿经》在「三辈往生」当中所说的,上、中、下三辈是专修净土的,是依靠净宗经论,就是依靠《无量寿经》,或者是《弥陀经》,或者是《观无量寿佛经》修行,这三辈往生的。三辈往生后面还有一段,那不是专修净宗,是一般修学大乘者,这范围就很广大,把大乘所有一切宗派统统包括尽了。

慈舟大师在这段经文里面判作「一心三辈」,这判法判得非常之好,把往生的条件说出来了,什么条件?一心。不管你学哪个法门,一定要修到一心不乱。我依照《金刚经》修行也能修到一心不乱,依照《法华经》修行也能到一心不乱,依照《地藏经》修行同样也可以得一心不乱,只要你修到一心,一心是清净心。不管哪个法门,不管哪部经论,你能够专修一种就容易得清净心,清净心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维摩经》上讲「心净则土净」。所以慈舟法师判得非常正确。我们一定要得清净心,以清净心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不成就的。生到净土,品位的高下看你个人功夫的浅深,所以说没有一个不往生,这就是对於经典要很慎重去选择。

选择之后从哪里下手?这很重要,就古大德的经验与教训,应当从熟读下手。所以古时候的学佛人无论是在家出家,他选定法门之后大概要用五年的时间来读诵,这五年他并不求解,五年熟读,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也就是专修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根本,要专修,先把基础打下来。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定学就是一心不乱,慧学是讲的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先学什么?先学无知,无知是无所不知的根本。所以五年学什么?学无知。无知,心才会清净,心才会得定,求这个,用五年的时间修戒定慧。

得定之后,这个定是什么?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修这个。真正修成了,然后可以接触外面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可以接触。接触了怎么样?接触我不执著,外不执著,内不动心,这样才成就了真正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是无所不知。所以无知、无所不知,是先修无知,然后再修无所不知。

心真正得定了,接触外面境界,的确一接触真的是无所不知,原因在哪里?我们中国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的人往往迷在里头,是非利害看不出来,旁观的人看得很清楚,因为与他自己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得失关系,事情与他毫不相关,他看得就很清楚。为什么看得清楚?因为他没有思考。

当局者为什么会迷?因为他接触先要想与自己本身有没有利害,有没有得失,他想得太多。想太多,事情本来单纯,被他想复杂,反而事实真相搞不清楚。所以佛就教我们学一个旁观者,不要学一个当局者,我们要超越这个世间来看世间那就太清楚了。世间里的一切与我都不相干,我都不执著,都不分别,在一切法里面我绝不起贪瞋痴慢,不起贪瞋痴慢是不动心,那怎么会不清楚?所以就无所不知,真实的智慧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我们看现在世间人,世间人有知识没有智慧。什么叫知识?你只要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那就叫知识。离开分别执著妄想,那叫做智慧。现在我们看这个世间,二、三岁的小孩,一天到晚在看电视,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所以他所吸收的全部是知识,智慧没有了。不像从前古人,古人训练人的方法,先求智慧,奠立智慧的基础,因此读诵非常重要。我们读书的童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想想古人教学的方法确实是有道理,明白了之后,每一天抽一点时间来读经,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读经是修清净心,因为我不读经就会胡思乱想,睡觉也会作梦,作梦是胡思乱想,不胡思乱想就不会作梦,换句话说,日夜都不老实,这怎么办?读经是好办法。我读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的清净心;读两个小时,修两个小时的清净心,这是最好的方法。读诵不求解义,经里面什么意思不要去管它,老实去念,这样才是修清净心。如果想经里面什么意思那又是胡思乱想,又错了,我们的修行目的就达不到了。

所以读经老实去读,不想它的意思,也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在开始学佛的时候要注意,要发心认真去做,然后我们再求解。在过去,求解是五年以后,心真定下来了,五年以后才求解,这是童蒙的教学。对於我们成年人,这个方法不太适合,所以我们现在求解要同时进行,是比较上要困难。但是在初学阶段我们要以读诵为主,换句话说,读诵的时间要长一点,求解的时间短一点。每天我们用一个小时来研究经典,研究是求解,我们用二个小时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去读诵,去修清净心,这样就好。读诵是真正修行,求解是坚定信愿。为什么信心、愿心不坚固?是我们对於事实真相不清楚、不明白。虽然解行同时来修,初学一定要偏重在行门上,也就是偏重在读诵上,好。到心清净了,经义都能理解了,更进一步,如何把经典的教训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这就得受用,这叫证入,「行成证入」。这些话全都是讲的原则,通於一切宗派法门。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探讨《无量寿经》第二章,佛给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净宗的学人,也就是修净土的人,一定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但佛在经上这样告诉我们,同样在阿弥陀佛自己叙说的四十八愿里头也说得很清楚,《无量寿经》上讲「普贤行、普贤之德」,重复很多句,不只是一句,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普贤行的世界。普贤行是什么?是全部的《华严经》,「十大愿王」是《华严经》的总结,全经到最后把它归纳成十个纲领,十愿整个一展开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在《华严》上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要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我们要问为什么?因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自己心性发挥到究竟圆满之处,成佛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就是我们心性发挥到最圆满,那就叫成佛。普贤行是称性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心性的全体,一丝毫没有欠缺,这叫普贤行。

普贤行不是一般人都能修的,什么人能修?《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已经证得法身的人。换句话说,已经明心见性的人才能修。没有明心见性,心性是什么都不晓得,从哪里学起?所以普贤行谁能修?这绝对不是普通人,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才有能力,否则的话,不是他的境界他无从修起。可是净宗很特别,这就是很难叫人相信,一心一意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普贤行,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算不算普贤行?不算,为什么不算?因为我们是乱心念,我们是多心念,我们不是一心念。一心念就是普贤行,我们今天念头没有专一。所以念佛人常说一心称念,《无量寿经》上讲「一向专念」,一向是一心、一个方向,专念是修普贤行,这不要明心见性也修了普贤行,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谓是难信之法,它难信就在此地。

【普贤大士之德 (第一集) 1991/8 美国旧金山 档名:04-006-000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