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无常就是变化;;诸法无我,无我也是变化的;做到无常,做到无我,内心不躁动了,内心不起烦恼了,那就是;涅槃寂静。我们内心不能寂静,就是对无常、无我的体会不深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比如我们今年的四月初八是晴天,去年的四月初八可能下雨,那明年的四月初八、后年的四月初八,有可能天气都是不一样的。
今年的四月初八、去年的四月初八、明年的四月初八,每次人员也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去年的四月初八我们还在德尘居;今年的四月初八我们到见行堂;到明年的四月初八,我们的东配楼都建好了,环境都在变化。
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来承担责任呢?不论我们的出家法师也好,还是在家义工也好,善男信女也好,来到庙里头,大家想要发心积资粮做事,并且很认真做,也想负责任,但他不知道怎么负责任,也不知道怎么来承担责任。
今天想自己要怎么做,到明天的时候,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那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常常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们办一场法会,突然间没有电了怎么办?忽然间刮风了怎么办?忽然间停水了怎么办?人多了怎么办?人少了怎么办?等等。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使会场整齐有序,大家安心如法,能够受益?参加活动也好,当义工也好,都能够增长资粮。自己要怎么做?怎样跟同行配合?
在法会当中也好,平时也好,我们有承担工作的,负责的这些同行、同学,自己怎么来落实这些工作,怎么来安排?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都是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才有办法解决的,不仅仅是靠自己的热情,也不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兴趣,或者说不是仅凭借自己有信心就可以的。在佛门中发心、承担,需要有信心。但是,光有信心还不够,还要有慈悲心,慈悲才能够包容大家;还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够承担责任。
环境也好,人也好,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人的兴趣也是会变化的,客观环境也是会变化的。我们怎么样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发心不变,承担心不变,慈悲心不变,菩提心不变,大悲心不变呢?如果我们一看到外在的环境变化,我们内心就动摇,菩提心、大悲心、信心动摇,就说明我们内在的心会随着外在境界的变化而跟着变化。
有些人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可以做很多事,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五件事,而且能做很大的事情。实际上,事情大了自己做不下去了,然后就起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也是我们智慧不够的表现。智慧够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分成十件事情,然后交给十个人去做,十个人每人再分解成十件事,再交给十个人去做,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
那么智慧不够、福德不够、慈悲心不够,做事情就喜欢一个人去做,最后就做不下去、做不好,自己退信心,起烦恼。有些同修在做事情过程中做不好,这个本来不是你的原因,是因为别人的原因,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别人的问题,那么你总认为是你自己做不好造成的。本来跟你没有关系的,你总是认为这些责任、这些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样自己内心当中就会有沉重的包袱。一天到头你都在做善事,然后一天到头你总觉得自己好像都在做错事一样,或者你总觉得心里好像会有很大的包袱一样,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智慧,见解有问题。总觉得别人的事情全都是自己造成的,这种思路也不对。
有些人认为,在佛门里自己尽心尽力就行了,反正随缘,别人做一点,自己也跟着做一点,不用心,不操心,不发心。天天做事情,也看不到所做的事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和功德。时间一久,又觉得在庙里做事情跟在家里做事情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在庙里做事情不如在社会上有效率,这都是人发心的问题。要考虑我做这件事情要有效率,要有效果,做事情要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条件、最快的速度,做出最好的结果。这都要有智慧,而不是说不讲条件、不讲时间、不讲效果、不讲效率,那都是不用心的一种表现。
在变化当中来承担责任,就是要在无常、无我当中来认识责任,来承担人生的责任。你认为有个生死的;我,有个生死观念、生死的客观性,人的见解就有问题,就不是无常、无我的这种思想。自己的念头、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变化的。我们只有守住佛教根本的宗——我们要学佛、要成佛、要发心,以及要学佛、要发愿,只有把这个宗守住,你才不会变。没有把自己的宗守住,人都会变化的。变了之后,就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在变化的过程当中,怎么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
做一件事情,我们常常只看眼前,有时候只看眼前这个事情就不容易看清楚。你看一天,你看一年,你看十年,你看一生,从生生世世来看这件事情,从一生来看这件事情,从因缘来看这件事情,从一天来看这件事情,从眼前来看这件事情,结果是不同的。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就是什么事情都看眼前,看眼前就不容易看清楚。我们种菜也好,种庄稼也好,种子种下去,菜种下去,那它就要等几十天:三十天、五十天、六十天、八十天、九十天、一百天才有收成;种水果可能需要几年:两年、三年、五年银杏树是千年,它价值就不同。
人也是一样,所有事情不能从眼前来看有什么价值,那你看不出来。眼前的价值,就跟这些打工的人一样,打一个小时工多少钱:十元钱、二十元钱,就是这样计算时间的。学佛法,功德不是用时间来计算的,是看人的发心,看人的愿力,看人的菩提心,看人做事的动机、目的,看能不能众缘和合。我们既不能把事情做得很大,不切合实际,又不能把事情做得不够,更不能有工作不去做。究竟怎么样来承担这个责任呢?这就是说我们自己有多大的愿力、有多大的发心、有多大的智慧,然后就来承担多少的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里也好,在庙里也好,在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自己都能做到你自己要做的事情,那这就叫做负责任。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这个时候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扫地,那扫地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浇花,那浇花就是负责任何时何地,自己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什么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有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你的未来。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白白过去了,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有些人会说:;今天的事没有做好,算了!明天也不做了,后天也不做了。今天不发心,明天也不发心,后天也不发心了,通常这个也是混淆的。
我们学佛法的人做事情做好了,做成功了,或者说做得不理想,那你能不能观察出这件事为什么不能够做得圆满,这件事为什么做得会有欠缺?这件事情做得很不理想,是很多方面的原因,下一次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告诉相关的人,事情应该怎么去做、需要怎么调整、大家应该怎么配合,就能够把这件事情办好。做得好的我们能够总结出经验,做得不好的我们也能够总结出教训,这样就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来提升自己。在做事过程中就非常容易观察得到我们对佛法的体会有多深,有多广。因为一件事需要众缘和合,凝聚众多的缘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大,做好。如果缘缺乏,这个事情就很难办好。我们发心好,还需要有外在很多善缘的和合。
善缘也需要创造,创造这些因缘。比如说法会期间,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调整,或者说我们流程的改变,如果一个指挥的法师也好、义工也好,能在适当的时候跟大家说清楚,你说了一分钟的时间,大家听明白了,马上结果就变化了。如果说你没有及时去宣布,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办,那这个就很关键了。我在观察,在法会过程当中,常常有些状况的变化,就是缺乏司令员下命令,没有发布命令,那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命令很重要,什么时候发什么命令很重要。
我们当义工,或者我们庙里面参加法会的居士、善男信女也是一样,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的状态,要让寺庙尽最大的可能性来成就大家、利益大家。有些人是住在庙里面的,有些人参加一场活动就走了,那么我们的场地、斋堂、大寮、寮房,都会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变化会很大。也会随着气候的不同、季节的不同、组织力度的不同,影响到我们法会的人数、规模、质量,这些都是有关系的。
我说的这些,在变化当中承担责任,可以用到庙里面,也可以用到社会上面去。也就是说,不能对一件事情、对一个人看死了。就是说这个人好,他办事情永远办得圆满,那也不一定。如果这个人不行,但他很用心,他可能明天就做得很好。就是不能用很固定的认知来认识客观外在的问题,在这种变化的过程当中来负责任,来积聚资粮。
要积资粮本身就包括福德和智慧,我们如果缺乏智慧,这个资粮也很难积好。比如炒菜的时候,人家让你把这个火烧得小一点,如果你烧得火猛,菜就烧焦了,就不一定积到资粮。在佛堂里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话,本来只要对方听得清楚就可以,而你一个人说话让所有人听到,就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动了大家的念头,这样就不对了。在佛堂、在斋堂不能说话,说话只能让第二个人听到,第三个人都不能听到,否则就不适合了。
在平时也是如此,我们来寺里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掌握好时间。如果你不了解这些状况,事先要搞清楚——进去怎么跪,怎么拜,怎么走,都要搞清楚。自己身体不好要吃点药,或者要请假,或者要靠旁边一点,这样就不会妨碍别人。我们参加法会的这些信众和我们的义工,如果今后逐步在寺院里承担更多的事情,大家就要去认识我们怎样同别人配合与合作,以及这种配合和合作的重要性,才能慢慢地把事情越做越好,才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大家在社会上也都是做事的,有些人事业也是非常成功的,不等于说谁行谁不行。他知道什么时候去做什么事,最后就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每天都要很用心,人就会有智慧。人都是有心的,这就要去发心,用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才不会迷茫。如果我们迷茫,我们就是缺乏智慧,说明我们内心中没有光明。我们传灯,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内心智慧的光明、心灯永远不熄灭,多看住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不动摇,让我们的心更明亮。这样,我们才有力量来面对种种外境,这也就是我们传灯的目的和意义。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