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第13讲

发布时间:2024-11-07 01:22:03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第13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在上面的经文中,是以长行的形式,称叹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权实二智;下面是以偈颂的形式,来称叹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权实二智。

偈颂和长行互有详略,就是说,在长行中简略的,偈颂中讲的就比较详细;在长行中讲的详细的,偈颂中就比较简略。世尊以这样的手法来宣说,是为了使经的义理更容易显发。好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这里的两偈,第一偈是总颂诸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实智,第二偈是总颂诸佛和释迦牟尼佛的权智。在上面的长行中,对于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我们看,是分开称叹的;而在这里的偈颂中是合在一起来称叹的。长行中分开称叹,是表化缘不同;偈颂中是合起来称叹,表诸佛和释迦牟尼佛的权实二智是相同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偈: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世雄,就是指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佛才是世出世间真英雄。前面的长行中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这里只是称叹诸佛是真英雄,没有提到智慧。前面说的是智慧无量,这里说的是真英雄,没有提到智慧,这是因为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皆具大威雄勇猛之智,智慧摄入雄字之中了。所以赞叹诸佛是真英雄,也就包括了赞叹佛的智慧了,我们常说的大雄。佛具足世出世间的大威雄勇猛之智,所以称为世雄,我们也称为大雄。世雄不可量,就相当于长行中的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这是称叹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的实智。在长行中,只是说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而这里推而广之,说的是人天等一切众生类都不能知佛的境界。这第一偈是总颂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的实智。

第二偈: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这是总颂诸佛及释迦牟尼佛的权智。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佛的十力、四无畏等,都是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证得的,在前面长行中我们详细解释过了。佛力无所畏还有解脱诸三昧,这个十力、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我们也已经做了详细的讲解。及佛诸余法,这是指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权法。众生难知佛智,难知佛的实智,到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所以难知,不能究竟佛的实智,所以诸佛就以方便权智,随众生机来说种种的大小乘法。无能测量者,相当于我们长行中讲的意趣难解。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我们前面讲的两个偈子: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这是对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权实二智的称叹;这里的两个偈子是对前面称叹的解释和总结。蕅益大师说:“此颂上两章释结之意,而文字变化,不必句句分配。”我们就依蕅益大师所说,不一句一句的来分配哪些是解释、哪些是总结。

这两个偈子的大意就是:甚深微妙的权实二法难见难了,是由于世尊以及诸佛,从无数佛所,具足尽行无量道法,经无量亿劫,行此道法已,才坐道场得成佛果,所以能悉知悉见此甚深微妙的权实二法。这是我们对这两个偈子大概的一个解释。

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问了,既然第一偈中说了具足行诸道,下面又说行此诸道已,这两个偈子当中有两句这么经文,是不是重复啰嗦了?我们解释一下。第一偈中说具足行诸道,是说佛因中之事,佛行菩萨道因中之事,着重在“具足”二字上。具足行诸道是因中,着重在这个具足二字上;第二偈中说行此诸道已,是说佛果上,已经圆满佛果,着重在“已”字上,表示功行圆满。这两句偈子,虽说的都是与行诸道有关,但是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所以不是重复,更不是啰嗦,我们一定要明白。

这以上是寄言叹佛的权实二智,下面是绝言叹佛的权实二智。绝言叹又分三部分:第一是解释止叹的原由,第二是正式的绝言叹,第三是追颂绝言之境。好,我们看经文: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在前面的长行中,以十如是来解释诸法实相讲的比较详细。十如是我们也一个一个的来做了讲解,比较详细,这里说的就比较的简略。我们刚才讲了,长行中讲的详细的,在偈颂中就讲的比较简略。如是大果报,就是指的十如是中的如是果、如是报,所以是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义就是指十如是的本末究竟等,性相义就是指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三个如是。这一句偈颂,虽然只举出十如是中的前两个如是性、如是相,以及后面的三个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但是包含了中间的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也都包括在内了,这里就是简略了一些。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这两句的意思和长行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一样的。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我们在前面解释过,下至地狱法界、上至佛法界,乃至十法界中的任何一物皆为实相。对于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只有佛,到了究竟圆满的佛才能究尽,这是解释止叹的理由。为什么世尊对舍利弗说“止,舍利弗,不须复说”?因为只有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其他九法界众生、包括等觉位的大菩萨都不能知佛智,所以佛要止,止了、不再称叹了,这是解释止叹的原由。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这就开始了正式的绝言叹。我们先看前六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是法,就是指的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没有方所,不能指着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东西,说这个就是实相,所以不可示。是法不可示、诸法实相不可示。实相离言说相,不能用语言去表达,所以说言辞相寂灭。但是佛如果不用语言不给我们讲解、解说,众生怎么能够通达诸法实相呢?佛不给我们讲,我们对诸法实相漠然不知、茫然的,不能通达诸法实相,就会我们永远迷惑、困惑在,因缘和合而成的幻相的这种境界当中苦恼。我们永远不知道诸法实相的话,我们永远不知道幻化的一切种种的现相,我们认为这个现相是真、追逐这个幻相,在这个幻相当中苦恼。在追逐这个幻相、认假为真,我们就始终是流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为了救度众生,对于不可示不可说的实相,还要用语言来告诉众生。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虽然佛能够说这个不可说法,但是诸余众生类不能得解,所以佛就对舍利弗说了:“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既然众生不能得解,那么佛就不去宣扬是法了吗?不再讲诸法实相了吗?众生也就不能得解脱了吗?不是的,下面经文说了: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这两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还是有一部分众生能够得解的。诸余众生类的余字,就表示有一部分人是不包括在内的,哪些人?就是那些信力坚固的菩萨众就能够得解。

那么,那些菩萨众信力坚固,什么样才能称为信力坚固呢?依据窥基大师的注解,信力坚固的菩萨众,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得四种证净,也叫四不坏信。什么是四不坏信呢?就是对于佛、法、僧、戒这四种法的信心永远不会动摇、不会毁坏。小乘的四不坏信,是证了初果以后所得的;这里的信心坚固,指的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所得的四不坏信。这些登地菩萨,我们刚才说了,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证这个四不坏信,这些登地菩萨对于佛、法、僧、戒的信心,真正达到了永不动摇的程度。

这里我们还要强调说明一下,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下面的经文的。信力坚固是说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能够信佛智甚深无量,他们信佛智甚深无量,但是没有圆证佛的权实二智,大家一定要明白。他信,但是他没有圆证,所以下面的偈颂当中,接着就说了八地以上不退菩萨也不能知佛智。他们只是坚信,但是没有证得,所以下面的九个半偈子是说明不能知佛智之人。声闻不能知佛智、辟支佛不能知佛智、以及菩萨也不能知佛智。我们不知注意了没有,在长行中,只说了声闻、辟支佛不知佛智,在这里的偈颂中,为了显示声闻辟支佛不知佛智,所以又说到菩萨也不知。意思就是说,连菩萨都不能知,那么二乘人当然也不能知了。

我们先来看声闻不知。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这里先举出的是声闻不知佛智。诸佛弟子众,佛佛都有声闻弟子曾供养诸佛,这些声闻弟子都曾亲近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这是指的四果,四果的见思烦恼已经断尽,漏已尽。住是最后身,这里的最后身是指的分段生死的最后身。证了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已经断尽了,这一世的身体死亡之后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了,我们说跳出三界外,不在轮回中,不在三界了,所以称为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诸佛的这些声闻弟子曾亲近善友,就是指的诸佛,他们亲近诸佛,见思烦恼断尽,证阿罗汉。但是由于他们固守偏空,还执著空,不能回小向大,以他们的智慧,对于佛智其力不堪,也就是说不能知佛智。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这是世尊用的一个比喻,这里别举皆如舍利弗者不知。我们知道,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他的智慧是第一的,意思是说,假如遍满世间的阿罗汉们,各各的智慧都像舍利弗一样,都像舍利弗这么高的智慧,并且他们尽其心思,共同去度量佛的智慧也是不能知的。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这是别举皆如舍利弗及诸大弟子者不知。上面是假使,这里是正使,决定语;上面是满世间,这里是满十方,量更大了;上面是皆如舍利弗,这里推而广之,意思是,不仅有舍利弗的智慧,而且这一个阿罗汉身上不仅有舍利弗的智慧,还有其余诸大弟子的一切的特长,就像有舍利弗的智慧、有目犍连尊者的神通、还有迦叶尊者的头陀、罗睺罗的密行、阿难的多闻、须菩提的解空等等,这么一个集所有特长于一身的声闻弟子,遍满十方刹之多,这么样多的弟子,有这些集中所有阿罗汉们特长的这么多的弟子,遍满十方刹之多,他们共同尽其心思忖度测量佛智,也是不能知的。这以上是说的声闻不知,下面说到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辟支佛是顺逆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所以又称为利智,这遍满十方界的辟支佛,像竹林一样密,这与上面满十方界的声闻比起来,数量更加的多。这么多的辟支佛,用亿无量劫的时间,不是无量劫了,是亿无量劫的时间,在一起一心思量佛智,连少分也不能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这里说到的是新发意菩萨不知。我们依据窥基大师的注解,新发意菩萨是指七地以前的菩萨。这一段偈颂,讲了新发意菩萨的六种德:第一是亲近供养无数佛,第二他们了达诸义趣,第三能善说法、自利利他,第四是数目多,我们看,前面辟支佛是如竹林,这里新发意菩萨如稻麻竹苇,这个数量又更多了。第五是一心以妙智,第六是时间长,于恒河沙劫。新发意的菩萨,我们看,这里说了,福报、智慧、数目、时间等都超过了二乘人,但是这么多新发意菩萨,用恒河沙劫一起思量佛智,也是不能知的。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这里说到了菩萨不知。不退菩萨,就是指的八地以上的菩萨,八地称为不动地,菩萨到了第八地,智慧功德都任运增进,烦恼也不再起现行,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做不动地。八地菩萨,能于无相无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于三界中普现一切身,普说一切法。就像观音菩萨那样,应以何身得度,而现其身为众生说法,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的境界。这样不退地大菩萨,其数就像恒河沙之多,又比刚才新发意菩萨的数量又多了,刚才是稻麻竹苇,现在是恒河沙之多。这么多的大菩萨,一心思求佛智,也不能知。

可能有人会觉得,声闻、辟支佛、新发意菩萨,这些不知还可以理解,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还不能知佛智,就不可思议了,不好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就会体会的到了。比如在《提婆达多品》中,智积菩萨就不信龙女成佛,我们要知道,智积菩萨可是和文殊菩萨是同尊的大菩萨,我们看智积菩萨都不信。还有在后面的《如来寿量品》中,弥勒菩萨不信从地涌出菩萨是世尊教化的弟子。这以上是声闻、辟支佛以及菩萨不知佛智。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这是追颂绝言之境,就是绝言所称叹的境界。无漏不思议,绝言称叹的是诸法实相,实相之外没有其他法,所以称为无漏。我们再来看不思议,实相无形无相、不可名状、离念绝知,不是用语言可以说的到的,这叫言语道断;也不是用思想推理就能所得到的,思想推理所得到的,那都是我们的心识、都是经验的积累,不思议就是指的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这是不思议,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如同长行中说的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就是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此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世尊已经圆满具足,世尊已经圆满成就,这就是我今已具得,甚深微妙法。最后两句: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这是重颂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寄言叹、绝言叹佛的权实二智,到这里就介绍完了。下面是佛简略开三显一,开三乘显一佛乘。

这段偈颂分两部分:第一是诸佛显实,第二是释迦牟尼佛开三,开三就是开三乘。诸佛显实和释迦牟尼佛开三,并不是各具一边,并不是各干各的,要知道开三必显实,显实必开三,诸佛和释迦牟尼佛这两方面就是互具。我们刚才说了,开三必须显实,就是显实,显实就必须要开三,释迦牟尼佛和诸佛都具有开三和显实。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这是诸佛显实。诸佛语无异,这是承上文而来,诸佛所证既然相同、知见又相同,那么诸法所说的这个言语肯定也是相同的,所以说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诸佛之语既然不异,诸佛之语都是相同,法也是相同,那么这里就明显的说出,信我一佛之语,信释迦牟尼佛的和信十方三世诸佛之语就是一样的。这里释迦牟尼佛勉励舍利弗,对于诸佛所说法生大信力,其实也是勉励舍利弗信释迦佛所说法。释迦牟尼佛勉励舍利弗这里生大信力,与前面所说“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是一样的。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前面释迦牟尼佛勉励舍利弗要当生大信力,是要信什么法呢?就是要信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年后一定要说真实法了,不是再说方便了。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这是释迦牟尼佛开三。第一偈: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这是举出世尊前四十年所说的三乘法。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这是指六度菩萨乘。依智者大师的注解:“修六度行即免四趣缚,三僧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远乃及耳”。逮就是远的意思,智者大师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菩萨修行六度,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得涅槃,所以叫做逮得涅槃。这是指六度菩萨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这是正斥三乘。就是正式指出三乘皆是方便假说,不是真实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既然三乘法不是真实之法,为什么前四十年还要说三乘,而不直接说一乘法呢?这两句就为我们解释了:因为前四十年说三乘的原因,是因为一切众生处处贪著,闻有著有、闻空著空,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佛说三乘法,就是假借这些方便,让众生离种种著,这是佛为了最后接引众生进入大乘前的方便,不得已而为之。佛简略开三显一,使得众生动执生疑,才有舍利弗三次启请佛说法。

好,下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