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明海法师: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规矩

发布时间:2024-05-16 01:24:43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明海法师: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规矩

今天首先跟大家讲一个题目,就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关系僧和俗的关系。

昨天有介绍,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共同构成佛教教团的四众弟子,四众弟子一起学习、修行、实践佛法,但是责任、分工不一样。住持教法的责任主要在僧团,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理论方面,佛教的术语叫教正法;第二个是修行、体验、实证方面,佛学的术语叫证正法。僧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住持正法。所以,在家居士从出家师父那里可以得到关于佛法的开示和指导;同时,在家居士也有责任通过出钱、出力来护持佛教,护持僧团,令正法久住。因此,出家僧团跟在家居士之间不可避免地一定会有交集,会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遵循我们所受的戒在家人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还有的受在家菩萨戒;那么出家人呢,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

现今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社会的观念、价值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出家人在严持比丘戒、比丘尼戒,严持出家的别解脱戒方面,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远远多于过去。今天的听众主要是在家居士,所以我从在家居士的角度跟大家指出来,如果你们跟出家人建立了某种沟通、联系,有以下几种情况,不符合佛陀的要求,需要避免。出家师父今晚暂且不论,对出家师父的要求,我们会在内部学习戒律、开会时去讨论。

首先,在家居士不要把出家师父当成一个类似于其他世俗朋友的特殊朋友。他是师父,不是朋友。当成朋友的心态下,会有一系列的行为显现出来。也许你到柏林寺,首先就会去找你这位朋友,其实你到柏林寺参加活动,首先应该去客堂,而不是去找你的朋友。或者你到客堂去:我要参加法会,我想挂单。知客师没有安排合你意的房间,这时候你就给你的朋友打电话了:某某师啊,哎呀你看我你快来帮我这搞得跟社会上有点一样,我觉得有点庸俗。

你们何不表现出一种古风呢?虽然我认识柏林寺的住持,但是仿佛不认识他一样,去客堂挂单,安排我住哪儿就住哪儿。看看我的运气,随顺我跟这个寺院的缘分。《弘一大师年谱》里面记载,大师曾经去戒场求戒,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他也没有显山露水,就自己挂单,跟新戒挤在一起住。他一个在家世俗的学生去看他,大吃一惊。这么了不得的人物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讲的古风。这是第一种,在家居士跟师父之间,不要形成一种很庸俗的关系。

第二点,在家居士不要想着,当然更不要在行为上去跟师父结拜盟兄弟。也许你跟某个师父打交道久了,很认可他,甚至有点喜欢他,但是不要这样。我知道,我们河北这个地方世俗中有这样的习惯,哪怕在独生子女政策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很多,还要外面再延伸几个把兄弟、干姐妹。和出家人之间不要这样。什么意思呢?这等于说你想把这个出家人拉得还俗了。他是师父啊,你想跟他结拜把兄弟!当然你要是女众,甚至想跟男众师父有这种结拜关系,什么干姐弟、干兄妹,那就更离谱了。这也是一种关系的庸俗化。

我自己观察和感受,发现有的在家居士跟出家人打交道,自然地都是想把出家人拉回到一种在家人的生活轨道里。很多人是不自觉地,注意,不自觉地。因为你就在那样一个习性,那样一个思想境界,那样一种行为模式,那样一种生活氛围中,所以你不自觉地希望出家师父也能跟你一样。也许还有些在家人,他信佛以后也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他想我这辈子努力修行,同时还跟某个出家人结拜,这等于在银行里有笔存款,未来生还可以受用。这种想法都是一种贪心,跟佛法不相应。这样一个趋势下,出家人没有教化了在家人,没有把正法赠与在家人,反过来呢,在家人把世间法赠与了出家人,那就颠倒了。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不要有与出家人结拜盟兄弟的想法和行为。

第三点,也与第一点有关,就是我们在家人跟师父之间是学生与老师,是佛法修学的关系,假如沦为一种世间的亲朋好友的关系,就会有第三点和第四点的毛病。第三点是什么呢?有的在家人有时候会请师父介入一些世俗的恩怨,这叫扶亲灭仇。请师父帮助我们的亲人,请师父帮我们打败仇敌,或者让师父介入世俗的纷争。这个纷争,有可能是经济利益的,有可能是人身安全的,有可能是家族的,有可能是战争。这种邀请介入,对出家师父是不妥的。我们在家人不要试图把师父拉到这种世俗的斗争中,让他站在你这边。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受菩萨戒,从菩萨戒的立场出发,所有众生都平等,在出家人这里没有怨、没有亲、没有仇。你跟这位师父关系很好,但你的头号敌人在师父眼里,他也是众生,也需要教化和帮助。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假如我们跟师父之间形成那种很庸俗的关系以后,有时候会托师父帮我们带东西,介绍生意,或者发展人脉,这些请托都是跟出家人的戒律要求很不相应的。出家人有一个小小戒,就是通常情况下,出家人不给人捎东西。捎包裹,特别是捎信,都不妥。大家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出家人的要求是不是非常智慧呀?他是在保护我们。因为你从一个人那里把一个包裹递到这边,谁知道里面有什么;你捎一封信,谁知道信里说了什么?

进一步地,利用出家师父这种神圣资源去发展一些世俗的业务、贸易往来,这些都非常不应该。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跟他们这样讲:你知道吗?我是给释迦牟尼佛打工的,你现在等于要使唤释迦牟尼佛的工人,那你要开多少工钱哪?我不是要他出钱啊,我是开玩笑,意思是这是无价的呀,而且你要找释迦牟尼佛去,跟他讨论一下,这是第四点。

在社会层面,目前我们国内加强治理佛道教的商业化。在过去十几年中,有的地方经常会有一种概念,叫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把宗教场所、出家人,当成了其中一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其实佛教的寺院、出家人有他特殊的社会功能,他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比单纯地发展经济更加重要。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的社会,大家面临着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公信资源衰减。社会要正常运转,人和人之间、人和集体之间、集体跟集体之间要有起码的信任,这叫公信。这个公信,社会学有一个词叫社会资本,就是我们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本钱。这个本钱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打个比方,你们去坐高铁,买的票是早上八点开车,通常情况下,它顶多只有一两分钟的误差。注意,这就是一种信,因为你相信它不会晚半个小时,更加不会晚一个小时。我们互相之间签合同做买卖也是一样的,它也有起码的信任。

这种公信资源的衰减表现在哪里呢?你们的感受应该比我更加丰富、更加真切,就是你感觉现在不敢轻易相信一个人,是吧?做点什么事,跟某个人合作要非常小心,要有很多的了解,要有很可靠的介绍和担保,你心里觉得很累。可能你这种谨慎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在前面做铺垫,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合作的人信任衰减。我们到商店买东西也是一样,总是会怀疑它的质量。买吃的,怀疑它的斤两、食品安全,心里没底。这也是公信资源的衰减。

公信资源衰减以后的其中一个结果,你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就是有些产品为了强调自己可靠,会号称是古法。喝一个茶叶,我这是古法做的;要烧的香,我这是古法做的;去买红糖,也说我这个是古法怎么一下子古法都冒出来了?过去那么多年没听说呀。还有我们以前也比较多见到的祖传,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某个药、某个治疗技术是祖传的。这都是信任衰减以后的一种反映。你也会发现社会上各个领域有越来越多的排行榜,学校有排行,某种产品有排行,各个组织有排行。当然这里面有利益的推动,也有人们在众多组织、产品中,如何去辨别真伪、优劣的问题。他没有抓挠,所以这样的排行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公信资源衰减的一个表现。

佛教所要发挥的特殊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要修复、增长人与人之间、人对物的这种公信资源。这种公信资源,从根本上讲,要建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每一个人行为的自律和提升上。仅仅靠法律来维持,会很辛苦,很累,而且也阻挡不了它衰减的势头。

第五点,就是在家人不要让师父帮你们介绍对象。有一次,有位在家居士跟我说,师父你认识的人多,把你认识的人里面好的给我孩子介绍介绍。我说我们出家人有戒律,我要做了这件事的话,就犯了僧残罪,我的僧格就残废了。这是不可以的。你要把师父定位在很神圣的、超出世间瓜葛的那样一个精神修行层面,保护好,让它一尘不染。这是你人生真正的、最重要的资源。找不到对象算什么事啊?不是什么大事,而且社会上有很多其他的地方、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吧?

第六点,在语言表述上很难拿捏,但是我尝试着说一下吧,就是在家的居士,不要把师父当成一种情感寄托。为什么我跟你们说这些拉拉扯扯,好像都不是修行的事情?其实这也是修行。或者坦白地说,好像这个时代的众生,如果讲到修行,首先就是这些问题,深奥的问题再说。我不敢对居士们做一种简单的判断,但我相信有的居士,特别是女众居士,有时候会把师父当成一个倾诉对象。也许跟家人关系不和,也许在工作和事业中遇到苦恼,然后跟师父去倾诉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倾诉一下,然后你们出家人帮她化解一下烦恼,有什么不好啊?可能有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概念,但是我们众生的心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众生的无明往往是自己不能觉察的,在这种倾诉的过程中,有的人慢慢就会不自觉地把师父当成一种情感寄托,然后把某种情绪投射到这位师父身上。也许你的家庭生活不幸福,然后如果你对这位师父产生一种投射,那你就把他当成你的家人。你想,师父把自己俗家的家人都抛下,他能跟你成为一家人吗?在佛教四众弟子这个教团里面,我们都是以佛法为纽带的一家人,但是在这些世俗的事情上面,这种一家人就是不如法的,是不能成立的。

而且你只是跟某位出家人倾诉,好像你讲了就舒服了,我发明了一个词,这叫精神按摩。你们知道身体按摩,哎呀我这儿痛,去按摩一下,然后舒服了,过几天又痛了,还得按摩,过几天又痛总得去按摩。这种精神按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烦恼,而且有可能会在你和这位师父之间又延伸出新的烦恼。注意,烦恼在刚出现的时候,都穿着很漂亮的外衣。也许你觉得你是在向师父请教佛法,或者是师父在度你,但是很多时候,可能你内心深处想的是这位师父跟你在一起就好了。我这话就说得不好听了。所以我跟我们僧团的师父,也讲过比较难听的忠告。今天的社会,家庭问题特别多,人们在情感上的危机很严重,众生的这种烦恼和业力也会蔓延到寺院,蔓延到出家人这里。有什么样的众生,就有什么样的佛教,确实是这样。

那么你们会问了,我们在家人有时候有烦恼,难道就不能问师父吗?当然可以,但一定要在佛法的层面去跟他请教,而且是有方式方法的。男众出家人不在隐蔽的地方,单独地跟女众说话。比如说房门紧闭的小房间,这是不可以的。最如法的是,当在家女众请教男众师父的时候,还有其他能听懂话的男性在场。

现时代我们的通讯工具太发达,有手机上的短信、微信、QQ,还有电脑上的,这些细微的分寸很难保证。这就让出家人的修行持戒,很难达到某种高度,结果受损的是谁呢?其实是佛教,是我们所有的人。

第七点,就是在家居士有必要了解,出家人在比丘戒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不能有的。第一,不能私人有房子,私宅。假如你们很有钱,想供养师父房子,可以供养给寺院,不要供养给某位师父。所有其他的供养也是一样,要供养僧团,不要特别地供养某位师父。第二,田地。过去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田地。田地,你同样可以供养寺院,不要供养某位师父。第三,在古代社会还有仆人,这也是不合适的。然后,出家人不适合蓄养牛马,储蓄金银财宝,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所以我们在家居士要供养师父,首先,以僧众、僧团为对象是最好的。然后要对供养的东西做一种观察,会不会对师父的修行造成损害,如果会造成损害,那你的供养也就没有功德可言了。

通常出家比丘不和女众发生身体的碰触,这对我们今天的出家人也很有挑战。大概在寺院里面还不太要紧,但是有很多其他的场合,比如在外面开会,有时候很重要的一位女领导把手伸过来想握手。当然在出家人的戒律里,并不是说无意之间的碰触都是不可以的,它指的是有染污心的碰触。但是持戒比较严的出家人,他宁严勿松,不管自己有没有染污心,一概不碰触,包括握手。

那么作为在家居士,也要了解出家人有四条根本戒,如果毁犯,就没有了出家比丘的资格:第一条是杀人;第二条是淫欲,出家人是禁欲的;第三条偷盗,作为破戒的偷盗,价值要达到司法过问的数额;第四条大妄语,就是在修行问题上吹牛,没有神通说自己有神通,没有禅定说自己有禅定。有这四个严重的过错,他就没有出家人的资格了。但是作为在家居士你们也不要去轻蔑他、小看他,要怜悯他,你要懂这个规矩。有的人说他重新受戒了,大家想一想,天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我经常去犯这些重戒,然后再经常去重新受戒,还来穿这身衣服,有这样的事吗?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恶行僧人,你们要能辨别是否如法,要辨别邪正。

我可以负责任地跟你们讲,出家人是不会给人显异的。所谓显异就是很多在家人经常期待的,找师父去看一看,我儿子今年能不能考上大学啊?或者我这个买卖怎么样啊?注意,出家人不算命、不占卜、不看风水,不会跟你去显异,说人的吉凶祸福。一个出家人修行到很高的境界,有了禅定,由禅定开发出神通,他的确能看到你的吉凶祸福。但是作为开发出禅定和神通的比丘,他会遵守戒律,不跟不是比丘的人讲过人法。出家人给在家人讲的是佛陀的智慧,教导我们什么样的路是正道,什么样的路不应该走,我们在行为上、语言上、思想上应该如何修正自己。这些是出家人要讲的,他不跟你讲吉凶祸福。所以找师父看事儿,注意,你这个想法根本就是错的。

但奇怪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在家人,他宁可错,甚至知道自己错,偏要那样。柏林寺是不卖门票的,自发来导游的人里面有一些也非常不负责任,有的行为甚至非常过分。他们带游客到柏林寺对过广场南边的一栋楼里,说明海大和尚在那个楼里,我带你去见他,见一面一万块钱。哎呀,没想到我出家还没有太长时间,修行也谈不上,也能被人拿去发财了。我想,见面时,可能不只是简单看一眼吧,可能那位明海也要说几句稀奇古怪、半明半暗的话。但奇怪的是很多现代人,他愿意去找这样的明海,如果你跟他讲真正的明海法师从来不这样做,他会感到很失望,很失落。

为什么网络上有些很庸俗、很低俗地穿着出家人衣服的人的博客、微博非常火,有很多的粉丝?他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代表僧众,还号称是佛教大V!这真的会让我们想起共业这个词,就是一种共同的业力。就像有位法师讲,我们有的现代人信骗不信劝。这个茶杯,你说两块钱卖给他,他不要,你非要说成两万块钱的东西,他才要;你非常真实地、平常地跟他讲佛法的真理,他是不爱听的,他要你讲点神叨的。

那么出家人的化缘,注意,我跟各位居士讲,出家人现在都在寺院里面,没有哪个到街上去化缘的。极特殊情况下,有的师父在外面朝山、拜山、行脚,遇到困难,在路边有可能找你要一顿饭吃或要一点帮助,这个会有,但是往往他要的是物,不会要钱。而且化缘你要懂得辨别,有的人跟你说:哎呦,我看你脸上有黑气,今年肯定有灾衅。你一下急了:怎么办啊,师父?给我钱,我去给你消灾。那一听就是骗局呀,这叫恶化缘。还有一种强化缘,就是好像你非要出那个钱不可。不是的,都不是。出家人真正有困难希望你帮助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的困难,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至于你能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完全是你随自己的条件、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心愿而定。

注意,化缘时要体现对你的尊重,这是如法的。如果给你一种压力,甚至设个圈套让你钻进去,那一定不是如法的化缘。

在家居士轻易地不要请出家人到你家里去。特殊情况下,出家人有伴,你家里的人也同意,是为了佛法的因缘,也可以。台湾佛教界把这种情况称为什么呢?请师父放光。这个说法挺雅。注意,放的是光,佛法才有光,他不是弄世俗的事情。

还有一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就是有的人对佛教非常恭敬和虔诚,然后他也很有钱,有很多房子,确实是出于供养心,想把一位师父接到他其中一栋房子里住,在那里供养他。在今天这个时代,这样做都不妥当。出家人要住寺院,脱离僧团在自己的私宅里长时间单独住,恐怕他的修行只会走下坡路,除非他是一个已经修行得道的人。如果在一个世俗的环境中,被世俗的人所围绕,他的修行会更加困难。

我就曾经遇到一对夫妻,请一位很年轻的师父在他们多余的一栋房子里住,这位师父还没受大戒,是个沙弥。他们送他来受戒时,我了解情况后,就跟他们讲,你们这样做是错的,不要耽误了这位师父,应该让他到大寺院去学规矩、学戒律,在僧团中去熏陶,现在把他放在宅子里供养起来,只会加速他的堕落。他们听了我的建议,请那位师父回到了寺院。

第二个问题,跟大家简单讲一讲在家人在家里设佛堂的问题。学佛以后,在家居士不一定非要在家里供佛像,要考虑自身的条件。首先是要考虑你家里的空间是否足够;第二个条件是家里的其他成员是否同意和接受。也许家里其他的人不同意,那你就不要设。在家居士不设佛堂,不供佛像,有没有过错啊?很负责任地跟你们讲,没有任何过错。

假如你在家里有条件设佛堂,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设的佛堂和香案,如果上升到一种高度,它处于最高的顶端,对不对?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吃饭、睡觉、喝水、上厕所,这是属于生物的人;我们还是社会的人,要工作、上班、挣钱、养家糊口,还有家庭关系、朋友往来;我们还是一个宇宙人,在精神领域有信仰,有生命终极的关怀、努力,这就是我说的顶端。在整个人类社会,宗教是精神领域的高端;在我们佛教居士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中,一旦你设置了佛堂和香案,它就在我们生活的顶端。代表顶端生活的就是佛堂、香案,它是不是很重要呢?确实很重要。

这种重要不是我定义的,而是整个社会文化。这叫什么呢?这叫因缘,因缘而形成。它有它的能量。什么叫能量呢?就是这太重要了。佛像供奉在哪里,佛像前、香案上应该放什么、不应该放什么,特别重要,它的缘起的力量会特别强大。大家要听懂我这句话,我说特别重要和缘起的力量特别强大,并不是神秘主义的,而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这一部分就很重要。

首先,供佛像的空间应该相对独立,不要让它跟你的世俗生活空间交叉在一起。所谓世俗生活,我们睡觉、吃饭、接待访客、健身,甚至洗浴这些空间,都不可以。既然是供佛像嘛,那个空间就应该像一个佛殿,它应该是一个神圣空间。然后,供佛像不要求多,有的人家里的香案上供的佛像密密麻麻。要注意它的整洁、庄严。

佛像摆放,在方位上没有一定的要求。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通常讲究坐北向南。为什么有这种坐向?有采光、避风、风水、传统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比如避风,整个中国大陆冬天是北风,所以我们的门户通常向南开,不要让风吹进来。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可能大家居住的条件不一样,门向不一样,可以灵活,佛像不一定非要坐北向南,他坐西向东也可以,坐东向西也行,没关系。

香案上的供养,通常我们讲六种妙供:第一个是鲜花;第二个是香;第三个是灯;第四个是涂,涂是指什么呢?比如说给佛像贴金,这是一种供养,另外因为印度很热,印度人为了保护皮肤不被晒伤,在身上会涂某种药或者香料,又叫涂香;第五个叫果,水果;第六个叫乐,音乐、伎乐。具体落实,你要根据自身条件。

我们汉地会在香案上放一个香炉,一个香炉就可以了,不要每尊佛菩萨前都放个香炉。每个佛菩萨前都放个香炉,是因为不放怕他不高兴吗?如果佛菩萨是这么个境界,你说他还是佛菩萨吗?咱们不是要修成他吗?修成他,会修成这样啊?那肯定不是的嘛。所以放一个香炉,点一枝香,在你心里做观想,所有的佛菩萨都供养了。香有线香,线香是竖起来的,还有卧香、盘香,特别要注意,香不要有化学物质,不要有污染,一定要选质量好的、绿色的、对人体无害的香。燃香要注意防火,要用比较安全、没有消防危险的香,采用安全的方式。假如我们要烧竖起来的线香,烧几枝好啊?通常我们烧三枝,你要烧一枝也可以。

汉地的佛堂还有一个例行的供养,就是每天早上供一杯净水,当然有的人供七杯、五杯或三杯,都无妨。你说我特别喜欢喝茶,我也请佛菩萨喝茶,很自然地早上供一杯茶,也无妨。这是通常我们汉地佛堂的供养。

其实除了六供和水以外,有的还在佛前供七宝。关于七宝,佛经里有不同的记录,《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里讲的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砗磲、珊瑚、虎珀、真珠。将这七种宝贝供在佛前。

刚才讲了,香案上不摆什么,也很重要。请大家注意,在香案上,通常我们不要放空的供具空碗、空杯子、空盘子。因为那些盘子、杯子、碗是我们用来盛饭、盛水、盛水果、放鲜花供佛的嘛,你现在放一个空的,这就不合适了。缘起的力量很强大,也许你总是粗心大意,或者不太在乎,这样的一个习性和做法,最后就会缘起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总是空手而归、一无所获,事情总是搞不成。不要把空的供具放在佛前。

在香案上绝对不要放脏东西。也不要放一些属于凶的器具,比如说刀枪,哪怕剪刀、指甲刀、玩具刀枪,这些都不要放在香案上。当然,佛教徒更不要用荤腥的食物去供佛。供酒,也是不行的。

最后,假设你设了佛堂,那你应该早晚都要上香。为什么要设佛堂?大家想一想。不要误会,并不是说我家里设了佛堂,就有佛菩萨镇宅了,所以我家肯定不会再有任何问题。这是错的,不要这样想。设佛堂正确的出发点,应该是这将成为你修行的一个地方。到了这个地方,你就把所有世俗的烦恼抛除在外,切断在外面。你每天早晚在这里上香、顶礼,还可以做功课,让你的心回到原点,在佛菩萨跟前得到一种净化、充电,它是这样一个修行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层面,有世俗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单位的忙碌、家庭的各种俗事,然后你要看各种书、了解各种讯息;还有一个神圣的空间就是你的佛堂,在这里你上香、礼拜、做功课,和佛菩萨连接。这是在家设置佛堂的问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