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正确认识死亡,面对轮回

发布时间:2024-06-09 01:21:58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正确认识死亡,面对轮回

正确面对死亡

对每一个人来说,死亡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每个人不愿意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在普通人眼里,死亡是一个黑暗的未知区域,充满了绝望、神秘、痛苦与哀伤。几乎所有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感到惊慌失措、恐惧不安,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误会。若能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可以消除恐惧,有备而战。

一、错误解读死亡,导致两个极端

人类对死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切都结束了,最终归于尘土;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另外一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要么就是上天堂,要么就是下地狱……。但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说清生命的真相,也无助于解决生死问题。

基于这些错误的生死观,世人也很容易走到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彻底绝望,却不做任何准备。只是无可奈何、不知所措地听天由命,坐以待毙。又非常恐惧,听到这两个字都不开心,不想听、不想谈,一直在逃避。

西方很多科学家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信仰,甚至比较排斥宗教,但年纪大了以后,却慢慢向宗教靠拢,甚至变成虔诚的宗教徒。这都是因为人越老,越接近死亡,就越徘徊迷茫,越希望依靠某种东西来战胜死亡的恐惧,找到一个心灵的归宿。但除了佛法以外,真正能解读死亡的宗教却寥寥无几。

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的人生观,是非常简单、表面、幼稚、消极、悲观的人生观,根本没有深入地去解读生命,就胡乱草率地下定义,其结果,必将深受其害。

大家可以想想,肉体不可能从其他地方来,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如果要否定前后世,必须要排除人的意识、神识或者灵魂来自于其他地方。我们的感官既看不见灵魂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任何仪器也无法观察,又凭什么一口咬定人死了以后,灵魂和意识也从此就停止了呢?

学佛的人,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能人云亦云,偏听偏信。要知道,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情。平常我们得一个小病,都很介意。面对生死的重大课题,更不能差之毫厘。在没有确凿的理由可以否定,又有那么多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证明灵魂与轮回存在的情况下,恐怕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更稳妥一点吧!

另一个极端,认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体一起诞生、一起毁灭的。肉体死亡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不会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所以会毫无忌惮地杀盗淫妄,无恶不作。

虽然没有任何把握,却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不把死亡当回事,认为死亡不可怕,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不做任何准备。这都是没有理由的愚蠢之举。

要知道,这种不怕死亡,只是因为骨子里认为死亡和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感觉不到恐惧,所以是暂时、虚假的。真正死到临头,却不可能不害怕。可惜到了那时,再呼天抢地都没有用也来不及了。这种人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在面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或自己身患疾病的时候,他们都怕得要命,哭天抢地、狼狈不堪。那为什么现在不害怕死亡?只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害怕。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生下的小牛犊,不会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不会害怕火焰。这都不是因为牛犊和婴儿很勇敢,而是因为无知。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当然不会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况与此相同。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如果能准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的整个过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一个提升的机会。

二、修行人眼里的死亡

修行人对待死亡,有三种态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欢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对修行人而言,死亡并不是普通人概念当中象征着绝望、终结的死亡。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会拒绝、害怕死亡,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正确认识死亡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三、死亡的本质

“死亡学(thanatology)”这个词,是由美国的罗斯威尔.帕克(Rosewell Park)在1912年提出,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死亡学的典籍——《西藏度亡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讲述死亡的佛教经论,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圆寂的前一年,也即八十岁时宣讲的《时轮金刚》中,已经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

在物质领域,西方科学有着令人兴奋的诸多成就;但生命的领域,却是西方科学几乎没有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所以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实际上,大脑相当于硬件,意识相当于软件。就像软件的信息、数据可以复制到另一个硬件当中一样,意识也可以移植到另一个大脑当中。也就是说,在人死了以后,生命仍然存在,并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上,身体不过是精神的载体而已。不仅佛教这么认为,有两位以研究神经系统而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 Sherrington 和 约翰·埃克尔斯John Eccles)也持这种观点。

其实,如果能多一些包容性,如果能有一点开放的态度,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去研究,因为在佛教里面,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只需为我所用即可。但世人的傲慢心往往很重,只要与常识不符,且不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或亲自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很难全盘接受。只有自己的推断与对方一致时,才肯予以采纳。这种固守陈规的态度,极大地约束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全世界所有的书籍当中,最好的介绍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方法的书,就是《西藏度亡经》。目前这本书已经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肯定。灌了顶以后,就可以学习。但在没有灌顶之前,最好不要自己偷学,我们还是要尊重密法的次第。不过,其中有一部分面对死亡的方法,是没有灌顶的人也可以参看、修学的。

简单而言,死亡可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现象。其周期性,表现在死了以后还要投生,生了以后终究会死的轮回周期。我们的意识就像发动机,可以启动一个生命的开始,也可以让一个生命停止。但究竟是怎样启动、停止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即便如此,我们的生命却永远都不会结束。即使成佛的时候,也是有生命的。当然,那是更高层面的生命。随着修行的提升,我们的生命梯级也会越来越高。当然,生命的现象,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但生命的现象,却会循环往复、轮转不止。

简单而言,生命的周期有三种。

第一种周期,是从我们还没有形成生命个体的时候开始。这时候,没有六道众生,没有任何生命。就像宇宙大爆炸的瞬间,还没有形成任何物质,时空的概念都不存在一样。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

然后,就像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立即会形成最小的基本粒子,再凝聚成电子核、电子、原子、分子,最后形成山河大地等宇宙世界一样。从如来藏、光明当中,就出现了生命的能量,并继而形成生命的个体。关于这些详细过程,密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在精卵结合之际,中阴身的意识进入受精卵。此时虽然是一个生命,但还没有身体的形状。随着胚胎的逐渐成熟,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在生命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这个生命产生执著,之后便形成了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也即意识的基础。

在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仍然有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等,这就说明,有一个动力的存在。这个动力,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就像海底的海水,不论海面如何波涛滚滚、浊浪滔天,海底深处却是如如不动的。而海面的海水,却会随着风浪的大小与海水的深浅而有不同程度的动摇。其中动摇的部分,就像我们的五种感官识和第六意识。

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上,会形成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是梵文音译,意即执著、我执。有了执著以后,就开始形成真正的生命个体,形成眼耳鼻舌身等比较粗大的感官。所有的八识,达摩祖师在《破相论》中,称之为染心。而佛性光明,则叫净心。在任何时候,包括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净心一直存在。

大爆炸的时候,是宇宙的毁灭。同样,在经历了无数生死,最后成佛,回归到最原始的如来藏光明的状态,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回归内心的本来光明。

虽然山河大地也被称为自然,但它却有产生、演变、毁灭等跟随因缘的变化,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然。名符其实的自然,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没有任何造作,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就是从大自然中诞生,然后轮回了无数次,总有一天,我们又会成佛,回到最原始的起点。这,就是最长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我们完成了一个完整轮回的旅途,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游历六道世界,最后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佛其实也是一种死亡——轮回之旅的死亡。

第二种周期,是从我们死亡开始,经历中阴身、投生,然后是整个人生,直到死亡。这不是无数世的轮回,而仅仅是一生,几十年,最多一百年,这是中等长度的生命周期。一个周期结束了,立即会再次刷新,开始下一个周期。

第三种周期,是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完成。没有精神压力,睡眠很好的人在睡着以后,就会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的意思,就是睡着了,失去所有知觉,而且没有做梦。虽然此时我们的灵魂、生命、我执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但因为没有知觉,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没有思维,不知道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也算是一种死亡。

这三种周期的道理和过程都很相似,只是在人们的感觉与用词上有所差别。只有中间的死亡,才叫做死亡;最短周期的死亡不叫死亡,叫睡眠;最长周期的死亡也不叫死亡,而叫解脱。

当然,睡眠与死亡的不同之处在于,睡眠的时候,我执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而死亡进入中阴身的昏迷状态以后,在某个短短的时间当中,整个八识全部停止,连阿赖耶识也消失了。

想全方位地了解生命的循环周期,则除了上述三个周期以外,还应该知道一种更短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以短至一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

修气脉明点的密宗修行人因为掌握了这个周期,通晓修行、证悟空性的最佳时间,所以就能快速证悟空性。关于这些具体的修行内容,以后正式学密的时候,大家可以去了解。

四、死亡的奥秘

西方死亡学普遍认为,脑死亡——心跳、脉搏、血液循环停止,瞳孔扩散,就是死亡的标准。但很多事实证明,即使这些标准已经出现几十小时以后,人仍然可以活过来,所以,这并不是完全的死亡。

其实,修禅定修到最高的四禅境界时,呼吸也会停止,但人却是活着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没有呼吸做为死亡的标准。

佛教普遍认为,这些现象只是表面的死亡,真正的死亡还没有到来,此时人的意识还没有离开身体。在表面死亡的时候,除了接受过密法特殊训练的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会进入一种昏迷的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任何其他感受,就像深度睡眠时的感觉一样。

如果要进一步去分析,死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人的感官和意识都是逐渐停止工作的,这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过程。

过了昏迷期,也即真正死亡以后,便进入中阴身的阶段。这时候,亡灵从昏迷当中醒来,中阴身的生命可以看见自己的尸体,可以看见周围的家人与亲戚朋友。还有一点小小的神通,即能知道这些人的心理状态,但绝大多数亡灵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以为自己还活着。就像正在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梦,会把梦里发生的一切误认为是真实的一样。在看到亲戚朋友、父母家人哭泣时,会去到他们身边,并安慰他们说:“不要哭,我一切都好,没有什么问题……”但亲戚朋友们却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中阴身会开始疑惑:“为什么他们会听不见呢?”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为什么中阴身有神通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了呢?世间的神通都是有局限的,并不能洞察一切。比如,神通非常厉害的外道修行人可以知道世界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他们一直以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其实自我却是没有的。

绝大多数生命会在中阴身停留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就跟随过去的因缘而投生为动物、人类或其他生命。可见,最可怕的不是死亡。死亡的时候,连生前的病痛、恐惧都停止了,就像睡着了、昏迷了一样,所以并不值得害怕。最可怕的,就是如果今生杀盗淫妄,造作各种恶业,下一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这就太可怕了。所以,即使为了来世的安危,现在下功夫闻思修行,积累福报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死亡的意义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当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所以,正如前面所讲,对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并非死亡,而是一定会成小佛,说不定还可以成大佛。

为什么藏传佛教的密宗非常重视梦的修法呢?在进入深度睡眠以后,虽然还没有停止阿赖耶识和我执,没有死亡那么寂静,但毕竟意识已经完全停止,利用这个机会修行,很容易现见本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回到这个层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感官、意识的世界中,很难不受意识的支配。比如说,眼睛看到某物,然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意识,经过意识的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果,“好”、“坏”或者“肯定”、“否定”等等,这就决定了我们最后采取接纳还是抵抗的态度与行为。最深层次的意识,我们几乎用不上。

科学已经证实,大脑真正被开发利用的功能,只不过是精神世界功能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太少,没有充分开发出深藏不露的智慧。

对普通人来说,死亡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刚好是开发潜在闲置功能的大好时机。

在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意识活动处于停止状态,甚至连阿赖耶识都暂时中断。剩下来的,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来面目”或者“佛性”。在这种精神运动彻底归零的宁静状态中,“如来藏”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就像空中乌云弥漫时,看不见湛蓝的天空。一旦风吹云散,自然可以看见蓝天一样。

催眠术的原理也与此相似:通过催眠,可以降低人的意识活动幅度,让人进入到半睡半醒的状态,之后通过心理暗示及潜意识沟通等方法,从而唤醒前世或今生儿时的回忆。如上幼儿园第一天时,老师和自己说了什么,父母是如何叮嘱自己的,穿了什么样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无法记起的事情,通过催眠的帮助,就可以开发潜在的记忆。

其实,佛教有一个更好的降低意识活动、开发内在潜能的方法,那就是禅定。

在禅定的宁静状态中,可以改变身体结构,回忆前世,开发天眼等内在功能。所谓天眼,也即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远处的人或物,或极其细微的物质。

显宗的证悟也是这个途径,首先修寂止的修法,通过禅定让意识、杂念慢慢减少,然后在这个状态当中去证悟空性。因为只有在心非常平静的时候,才能证悟空性。

密宗修气脉明点也是这个原理,因为气脉明点的修法可以达到死亡的效果。修禅定是通过非常温和的手段,逐渐让心平静下来。而气脉明点的修法,则是用强制性的手段断除杂念。无论如何,目的和效果都是一样——断除杂念、显现光明。

深度睡眠、死亡、修气脉明点、修禅定修到四禅的时候,都能达到让心平静的效果。

六、生起次第与生命周期

密宗有一个生起次第的本尊修法,就是根据生命的过程来修的,因为很多人没有灌顶,此处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观想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咒——藏文(唵嘛呢叭咪吽舍)中的舍字,然后观想舍字变成观世音菩萨手里的莲花、佛珠或法器。之后法器化光,变成观世音菩萨……(中间步骤略去)观想完毕之后,观世音菩萨又化光融入自心或空中,最后消失无踪。

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必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没有观想本尊的时候,先要修一段时间空性,进入法界光明当中;第二个阶段,是在空性当中对天下所有的众生修慈悲心之后,进入正式的观想本尊念咒等等;第三个阶段,最后本尊又融入空性之中。

这些修法都先要修空性,因为人死亡的时候,首先会进入无念的状态当中,没有任何感觉,就像深度睡眠一样。空性的禅定,就可以清净无念的状态。

从无念当中醒过来的时候,会进入中阴身。修慈悲心,便可以清净中阴身。

中阴身之后,就会投生。投生的时候,除了少数生命可以在生下来的瞬间,立即形成完整的身体以外,绝大多数的动物,都不是一次成型的湿生或卵生的,而是由母体怀胎若干时间,逐步形成身体的。为了清净这个阶段,所以要逐步观想种子咒,观想法器,有些时候还要观想一个明点,最后才观想观世音菩萨的身体。

观想整体的观世音菩萨的像,就可以清净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所有阶段,把不清净的东西抹掉。就像用橡皮擦掉纸上写错、画错的痕迹一样。如来藏光明,仿佛是白纸;而轮回,则像写错与画错的图文。

最后观想观世音菩萨化光在空中消失,可以清净死亡时候各种感知逐渐消失的过程。

为了清净死后昏迷的状态,所有生起次第的修法,最后都会观想融入法界。

虽然显密最后达到的境界没有高低之分,但因为密法针对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相应的修法,所以密宗成就比较快。而一般来说,显宗没有特别针对死亡的修法。无论显宗的大乘还是小乘,都是从无常、痛苦、无我等不清净的四念处开始,还没有如来藏的清净观想。这种方法需要修很长时间,直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显现清静的现象,所以显宗的成就非常缓慢。

密法针对死亡的修法很多,但学修之前需要修完五加行,还需要有灌顶。如果想进一步深入学修,就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