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生·死·临终助念·带业往生

发布时间:2024-06-30 01:23:23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生死临终助念带业往生--印顺法师

  “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

  依我们人类来说,一般以为胎儿从母胎中诞生,就是生,释迦佛不也是四月初八日生的吗?不错,这只是常识所说的生,一般误解了以为这是“了生死”的生,于是传出了“投胎”的故事。如说:老爷睡在书房中,似梦非梦的见某人进来。正在惊疑不定,ㄚ鬟来报:夫人生了公子。哦!孩子就是某人的灵魂投胎而生的。又如说:有女人怀孕,过了十个月,还没有生下孩子。等山中某老禅师坐化了,女人才生下孩子来,所以孩子是某老禅师的转世。我国有太多的这类“投胎”故事,使人相信三世因果。其实,这是我国佛教界的错误传说!依佛法说,什么是生?生是一期新生命的开始。约胎生的人类来说,父精、母血(现代称为精子、卵子)和合,因业力而“识”依精、血生起,名为“结生”。从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也就是心与肉体的相依,日渐成长。正常的,经三十八(个)七日(约二百七十天)而诞生。所以,生老病死的生,是新生命的开始;人是依父精、母血、识———三事结合而开始的。结胎以后,早已有了识,后来又有了呼吸,那里要等另一个人的识(俗称灵魂)来投胎而才生呢!

  死

  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依佛法说,人死了,或立即往生(如地狱、天上等),或要等因缘(如人要有父精、母血和合)而往生。人如已经死了,是不可能复活的。但我国民间及佛教界的传说中,有的说:某人死后,去了地狱,见到阎王。原来阳寿未终,所以被饬回而活了转来。有的说:某人死后,魂游地狱,活转来说得绘影绘声。这类传说不少,有些不一定是造谣,但都是错误的。这是在病到某种情况,如呼吸停止等,一般以为是死了,这才有死了活转来的传说。病人在信仰或社会传说影响下,有怕堕地狱的意识,所以从昏迷醒来,可能有去了地狱一趟的感觉。其实这并不是死,还在“病”的阶段,所以死了活转来的传说,是错误的,不合佛法的。

  怎样才是死?通俗以呼吸停止,没有知觉为死亡。然如溺水、缢死等呼吸停止,每能依人工呼吸而恢复,所以但凭呼吸停止,是不能确定为死亡的。(佛教及外道)修得第四禅的,“身行灭”──出入息停止了,然身体健康,等到一出定,呼吸就立刻恢复了。印度的瑜伽行者,每有埋在土里数小时,出来还是好好的。这一定是修到呼吸停止,否则没有被土埋而不窒息死的。说到知觉,一般是接触外境———色、声、香、味、触而起的,佛法名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如修习而得禅定,五识都是不起的。从前,释迦佛在田边入定,当时雷电交加,田里的人与牛,都被电殛死了,那种近距离的霹雳声,佛也没有听见。五根(“五官”)的没有引起知觉,当然不能说是死的。还有意识,是内在的了别作用:(依五识而引起的)知外物也知内心;知事也知理(法则、规律等);知有也知没有;知当前也知过去、未来。这样的意识,一般人是没有中止的。但在“闷绝”──昏厥得不省人事,“熟睡”无梦时,意识也是不起的。特别是修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的,六识都长时没有了,但只定中不起而不是死了,所以也不能但凭没有知觉而认定为死的。人类因疾病而濒临死亡边缘,近代医学界以“脑死”来决定。如脑干死了,不能自己呼吸,即使心脏还在跳动,但不久就要停止;所以脑死了,不能再生存下去,就可宣告死亡。然依佛法说,这不能说是死,这是在向死亡接近的过程中;不能因为不久一定死,就宣告已死亡了。佛法说,死是一期生命的最后结束。

  经上说:“寿、暖及与识,三法舍身时,所舍身僵仆,如木无思觉。”寿、暖、识──三者不再在身体上生起,也就是没有这三者,才是死了。倒在地上的身体,与砍断了的树木、落地的苹果一样。“识”,不但没有六识,内在的细意识,十八界中(六识界以外)的意界,也不再生起了。“暖”,人是热血动物,如体温下降,全身冷透了就是死。因病而死的,体温渐渐消失,以全身冰冷为准。“寿”,也称为命根,指从业力而受生的,生存有局限性,因业力而决定的生存期限,称为寿命。一般人,或酗酒、纵欲、饮食没有节制等,不知维护身体而受到伤害;或受到疾病的传染等,早衰而早死;或受到水、火、战争等而横死的,大都不能尽其寿命。无论是病死或横死,如没有了识与暖,寿命也就完了。这三者,是同时不起而确定为死亡的。这样,如还有体温,也就是还有意界(识)与寿命,而医生宣告死亡,就移动身体;或捐赠器官的,就进行开割手术,那不是伤害到活人吗?不会的!如病到六识不起(等于一般所说的“脑死”),身体部分变冷,那时虽有微细意界———唯识学称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但都是舍受,不会有苦痛的感受。移动身体,或分割器官,都不会引起苦痛或厌恶的反应。所以,如医生确定为脑死,接近死亡,那末移动身体与分割器官,对病(近)死者是没有不良后果的。

  临终助念

  “临终”,是病重而死亡快将到来,可能几点钟,也可能拖上几天。人既然生了,那就不能不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又不免(老)病。生老病死中,病而走向死亡,确是最痛苦的。身体上的(病)苦,阿罗汉也是有的。佛在涅槃那一年,在三月安居中,病已相当重了。后来,与阿难走向拘尸那的途中,受纯陀的供养,引发了重病。如经上说:“重病发,迸出赤血(赤痢),生起近于死亡之苦”(南传《长部大般涅槃经》)。学佛不是修到没有身体的病苦,只是“身苦心不苦”而已。中国佛教界,似乎多数以“无疾而终”,为修行成就(往生净土)的证明。如见人生病,或缠绵床笫,就说他不修行,业障深重。自己念佛修行,只是为了死得好些,这可说对佛法没有正确的了解。阿罗汉而成就甚深禅定的,临死也不是没有身苦,只是能正念正知,忍苦而心意安详。一般的“无疾而终”,其实是心脏麻痹症,或是严重的脑溢血,很快就死亡了。这是世间常事,不学佛的,穷凶极恶的,都可能因此而死。如以此为念佛修行的理想之一,那可能要漂流于佛法以外了!临终者的痛苦,身苦以外,心苦是最大的苦痛。如人在中年,自知病重而不免死亡,会想到上有老年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儿女,中有恩爱的夫妻,那种难以舍离的爱念系缚,是苦到难以形容的。还有,丰富的资产(经济的、政治的)正在成功的事业,眼前一片光明,忽而黑闇来临,那是怎样的失望与悲哀!衰老残年,属于自己的眷属、财富、事业、权力,早已渐渐消失,世间是不属于自己的了,临终会心苦少一些。但不论少壮与老年,是不能没有“后有爱”的,会想到死亡以后。善良的人好一些;以杀、盗、婬、妄为生的,不惜损人以成就自己的,现在一身将死,后顾茫茫,恐怖的阴影,形形式式的幻境,电影般的从心上掠过。这是爱所系缚,业所影响,比起身体上的病苦,心苦的严重性,是局外人所难以想像的!

  临终者的身苦心苦,苦恼无边,应该给以安慰,虽方法与程度不同,而可说是一切宗教所共有的。释迦佛的时代,知道某比丘、某长者病重了,会有比丘(也有佛自己去的)去探病:安慰他,勉励他,开示佛法的心要,使他远离颠倒妄想,身心安定。为一般信众,说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教病人一心“念佛”的功德,庄严圆满;“念法”是清凉而能解脱的;“念僧”有戒定慧等功德,是世间无上福田。念三宝功德,也就是心向三宝,在三宝光明的护念中。“念戒”是念自己的持戒功德;“念施”是念自己曾在功德田(悲田、敬田)中,如法的清净布施;“念天”是念七宝庄严、胜妙福乐的天报。一心归向三宝的,持戒净施的,一定能上生天上。人死生天,如出茅屋而登大厦,离低级职务而上升,这那里会有恐怖忧苦呢!这就是“助念”,帮助临终的病人,使他念三宝等而心得平安。佛法在流传中,有些因时因地的演化,但原则是相同的。唐义净(公元710年)所译的《无常经》,附有“临终方诀”。教病人对佛像而起观想(念佛);使他发菩提心;为病人说三界难安,归依菩提,“必生十方诸佛刹土”。教病人礼佛菩萨,愿生净土,忏悔,受戒。如病太重了,“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称佛名,声声莫绝”。念佛是随病者的意愿,不一定称念无量寿佛(与我国不同的,是印度没有专称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宗)。如命终时见佛菩萨来迎,病者“便生欢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乱,正见心生,如入禅定”。这是当时印度大乘佛教的“助念”法;助念,是病重到命终,使病死者身心安定的方便。“临终助念”,是佛教安顿病死者的行仪,而信佛学佛的,决不能专凭临终忆念的。人的死后往生,有随重、随习、随忆念的三类,我曾在《成佛之道》(七四──七六)说到:

  “一、‘随重’的:或造作重大的善业,或造作重大的恶业,如五无间业等。业力异常强大,无论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重业一直占有优越的地位。一到临命终时,或见地狱,或见天堂,就是业相现前,是上升或下坠的征兆。接着,或善或恶的重业,起作用而决定招感未来的果报(这就是常说的‘强者先牵’)。二、‘随习’的:既没有重恶,也没有大善,平平的过了一生。在这一生中,……对于某类善业或恶业,养成一种习惯性,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临命终时,那种惯习的业力,自然起用而决定招感来生的果报。从前大名长者问佛:我平时(忆)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时在十字街头,人又多,象马又多,连念佛也忘了。那时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会不会堕落?佛告诉他说:不会堕落的。你平时念佛,养成向佛的善习,即使失去正念而死,还是会上升的。因为业力强大,是与心不相应的。如大树倾向东南而长大的,一旦锯断了,自然会向东南倒的。所以止恶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业,当然很好;最要紧的,还是平时修行,养成善业的习性,临终自然会随习业而向上。三、‘随忆念’的:生前没有重善大恶,也不曾造作习惯性的善恶业,到临命终时,……如忽而忆念善行,就引发善业而感上升人天的果报;如忽而忆念恶行,就能引发恶业而堕落。对这种人,临命终时,非常重要。所以当人临终时,最好能为他说法,为他念佛,说起他的善行,让他忆念善行,引发善业来感果。净土宗的临终助念,也就是这一道理。……学佛修行,到底平时要紧”!

  “临终助念”,是帮助病人,使他能忆念佛,心向佛(愿生净土),不是病人躺着,一切让别人来帮助的。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的信仰,在中国非常普遍,所以助念阿弥陀佛,也特别流行。在这里,我想说到几点。一、我国的信佛者,似乎只知临终忆念,而不重视业力与“一心不乱”。重善(或恶)的业力,习惯性的善业,业力是潜在的──或说是心种子,或说是无表色,或说是心不相应行,总之是与现起心不相应的。念佛如得“一心不乱”,平时即使忘了,也还是得到了的,“得”是心不相应的。佛法重视潜在的力量,举喻来说:如政治或经济,存有某种潜在问题,起初不觉什么重要(有深见远见的人,是见到了的)。等到潜在的问题发动起来,可能手忙脚乱,搞得一塌糊涂。佛法重视潜力,所以修学佛法,要平时积集善业;念佛的要信愿深切,念得“一心不乱”,这才是正常的、稳当的修行。临终“随重”与“随习”而往生后世的,是多数;临终“随忆念”而往生的是少数。如病重而心力衰弱,不能专注忆念;或一病(及横祸等)而失去知识,不能再听见声音,想助他忆念也无能为力了。二、“临终助念”,是从病重到死亡,这一阶段的助念。“临终方诀”说:人死了,请法师“读无常经,孝子止哀,勿复啼哭”。人生的老、病、死,是无可如何而必然要到来的,大家不用悲哀了,应该从无常的了解中,不著世间而归向菩提。这样的读经,主要是对眷属及参与丧礼者的安慰与开示,是通于“佛法”及“大乘佛法”的。又说到持咒,以净水及净泥土,洒在尸身上,可以消除恶业,那是羼入“秘密佛教”的作法了。死亡以后,不用再助念了。但中国人“慎终追远”,特别多助念些。有人说:不断念佛,八小时内不可移动。其实死了,或六识不起而还没有死,听不见声音,已失去助念的意义,而转为处理死亡的仪式了。三、有人发起助念团的组织,应病家的邀请而前往助念。如出于悲心,弘扬弥陀净土的热心,那是难得的!不过好事可能引起副作用,如发展为专业组合,极可能演变为三百六十行以外的一行,未必是佛教的好事了!四、台湾经济繁荣,佛教也似乎兴盛了。有佛教界的知名长老,大德长者,死亡以后,四十九日念佛声不断,这是什么意义?是助念吗?长老们一生提倡念佛,精进念佛,而临终及死后,还要人长期助念,怕他不能往生吗?那是对长老、长者的一种诬辱!如以七七念佛为纪念,那只是中国人厚丧厚葬的变形,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活人的场面。如有心纪念,那在每年忌辰,集众精进念佛,不是更有意义吗?对死者的铺张场面,我觉得是应该再考虑的!听说:高雄有一位唐一玄长者,平时摄化青年,老而不已。临终的遗言是:不用为我念佛,因为我不想去西方,不用为我诵经,因为我读的经已够多了。唉!末法时代,还有老老实实的学佛者!

  带业往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带业往生极乐净土,这是念佛法门的特胜!我没有查考,不知这是那一位净宗大德所倡说的。十年前,陈健民居士批评“带业往生”是没有根据的,依据经文,要消业才能往生。于是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在台湾着实热闹了一番。消业往生,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经说观想念佛,念佛的刹土,念佛(菩萨)的身相,如说:“此(观)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得当生极乐世界”。念佛而可以忏罪,就是“取相忏”,于定心中能见佛相(及国土相);念佛而能忏除生死罪业,往生(各方)净土,是多种大乘经所说的,不限于(观)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其实,念佛、消罪、生净土,是没有一定关系的。如《观无量寿佛经》说:“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这是观念佛、消业障、生净土———三者一致的。经上接着说:“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观念)”!这是闻名也能消罪,没有说净土:这是消罪业不一定生净土。《观无量寿佛经》,是由于韦提希的:“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佛才教他修三种“净业正因”及观想。“净业正因”与(愿)“乐生”,是往生净土的先决条件,否则如《般舟三昧经》(卷上)说:念佛而见佛现前,还问佛怎样才能往生佛国,可见念佛见佛而不发愿往生,是不一定能往生的。

  净土行者所说的“带业往生”,我以为是当然的、合理的,但并不表示净土法门的特胜。“往生”是什么意义?死了以后,生到别处去,就是往生———往生人间,往生天上,都是往生。《般若经》有“往生品”,往生是不限于往生净土的。但“往生西方”、“往生净土”,我国的净土行者说多了,大家也听惯了,以为往生就是往生西方净土,那是不对的。说到“业”,佛弟子都认为,众生无始以来,积集了无边能感生死(总报)的业力,这一生又造了不少。造作了善业、恶业,就有业力(潜能)存在,在没有受果报以前,那怕是千生万劫,业是永不会消失的。彻底的解决方法,就是般若(智慧)现证,截断生死根源的烦恼;根本烦恼一断,那无边的恶业、善业,干枯而不再受生死报了。如种子放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失去了发芽的能力,那种子也就不成其为种子了。这是彻底办法,但是深了一点。大乘佛法的方便道,是以强有力的功德,如念佛、诵经等,压制罪业,使罪业的功能减弱,恶消善长,转重为轻,罪业还是罪业,但功能减弱、因缘不具,不能再感生死苦报,那就是“消业”了。如种子放在石板上,种子无法生芽,生芽也长不下去(重罪轻受)。一般众生的业,如从人而生鬼的,由于某鬼趣业成熟,所以往生鬼趣,受鬼趣果报。但在前生人中,还有无始来的种种业,与这一生所造的种种业,并不因为生鬼趣而消失;无边潜在的业力,都带着往生鬼趣。如因善业或禅定力,往生天国,无边的业力,都带着到天国去。所以依佛法说,业是从来随造业者而去———带业往生的。如人有信、有愿、有行,念(称名念,观想念)佛而求生净土的,只要净业成就,就能往生净土;无边生死业,都带到净土去了。业与烦恼,在净土中是一样的:一般(除得无生忍的上上品)往生净土的,没有断烦恼,烦恼却不会生起;带有无边的生死罪业,业却不会感苦报。所以我以为:“带业往生”是当然的,合理的,大家都是这样的;带业往生净土,值不得特别鼓吹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