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的正行
编辑:释宗庚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皈依三宝是信仰佛教、步入佛门的第一步。皈依三宝后究竟要做些什么?本文拟对皈依三宝的第一种正行进行阐述,重点是对发什么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及不听 闻亲近的诸多过失,为诸皈依三宝后树立正确的行持方向,作为修学的指导,引导诸三宝弟 子步入正行,更趋于圆满的佛果。四正行是属于觅道阶段,以期成就四不坏净,修行趋涅槃。
关键词:四正行 听闻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随法行
作者简介:释宗庚,闽南佛学院第2005届本科毕业生。
皈依三宝是佛教徒步入佛门的第一步,皈依是回转依靠,或者归投信赖的行为,均称作为皈依。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学佛也是从皈依三宝开始。皈依三宝是最先的基础,不受三皈依, 不可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到底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得到三宝救护,须修习正 行,才能得到三宝救护,依照经典讲正行有两类,各分成四。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四云: “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又云:“当知复有四种正行:一诸根不断;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无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
本文针对第一种四正行进行概述,诸佛亦是由善知识成就而成佛,学佛者应知善知识的种类 、善知识的资格;及发何等的心来亲近?不亲近会有什么过失?为什么要听闻正法、如理作 意及法随法行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管窥全,若有诸失漏,祈诸方家指正。
一、亲近善士
(一)善知识的种类 关于善知识的类别,在经论中各有不同,本文据天台宗的分法及原始佛教时期的阿含圣典的 分法,来说明善知识的种类。据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记载有三种善知识:一外护善 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另据《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二记载: 近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 将护行人,不相恼乱;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教授善知识,以内外 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外护善知识,《摩诃止观》卷四云: 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讯举而至损坏。如母养 儿,如虎衔子,稠和得识,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 外护是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四时供养,来助其安心用功办道, 或者尽心尽力护持佛法的弘扬,外护善士不说是非,有所需要尽力帮助,绝不能触恼。 同行善知识,即是好的同事、同学,或者是同参道友,在学佛的道路上,他能以种种善巧方 法来促进,使之精勤努力,早成道业。
《摩诃止观》卷四云: 同行者,行随自意,乃安乐行,不必要同伴,但是要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又能够互相 恭敬尊重,如视世尊,是各同行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精通佛法,能宣说般若,能示以正道、非道,随顺善导学,得见恒沙佛,是名 教援善知识。《华严经》卷五十三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 行诸般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 ;令不作一切世间善知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一切佛 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
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中记载有如下几类善知识:世俗善知识、世出世间善知识、究竟善知识 。世俗善知识能令俗人得现法安,现法乐。《杂阿含·九一经》中云:“何等为四?谓方便 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无论何种职业,能做好本职工作,敬职守业谓 之方便具足。如法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善于安排守护谓之守护具足。同经云:
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喜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知识具足。 善士有善业、善见、善思,能导世人无有忧苦,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 盛,未生善令其生,名为善知识具足。财物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世出世间善知识,《杂阿含经·九一八经》云: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 涅,不复还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何等为色具足?若有问阿毗昙、毗尼,乃至而为解说 ,是名色具足;何等为形体具足?谓名闻大德能感时到,乃至汤药、众具,是名形体具足。 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另据《杂阿含·九一七经》云: 谓士夫此苦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如实知,乃至究竟苦边,是名捷疾具足;何等为色具足?若问阿毗昙,律,乃至能为解说,是名色具足;何等为形体具足?大德名闻 ,乃至卧具、汤药,是名形体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善知识应该具备断德、智德以及福报,能断证四圣谛即四圣谛能如实知。三结断证得须陀洹 果;五分下结断证阿那含;解脱三有漏证阿罗汉果。若有问阿毗昙,律能以具足,次第随顺 具足解脱各为智德。有大德名闻感应得到四时供养,如经云乃至卧具、汤药。究竟善知识能 够为众生解脱诸缚。《杂阿含·一二三八经》说:
佛告波斯匿王云: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 见,缘自觉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不断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
同时本经又云: 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 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是尊正法,现法全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 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究竟善知识,令诸有情解脱烦恼,不待时节因缘,能当下令众生见通达,自觉证知烦恼是苦本,得究竟安稳,离开纷扰的烦恼之中,安住现法乐往、常住法味之中。 善知识又名善士、善友。另有据不同经典有不同记载,其同义异名,如:族胜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调士夫、大夫、良家等许多异名,此不一一列举。
(二)善知识的资格 善知识需要具足何等的资历方能称谓善知识,在众多经律中各有不同的说法,《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愍为体断疲厌”,上面偈颂 中概述出:作为一个善知识,必须要三无漏学圆满具足;道德好,能够善知弟子心,令证其行,导弟子于善道;能够善说如来的教法,给弟子与乐拔苦,并且自己能法随法行,亲自实 践佛陀的教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
云何各为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其为八?谓有一安住禁戒、具足 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从上可以看出: 1、作为善知识,一定要安住禁戒。何谓禁戒?即如来为诸比丘设立的,诸多戒律。戒能防 非止恶,令我们身心不造恶而行善。安住禁戒可以说是我们自身的保护伞,不造诸恶,能严 持戒律,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身、语、意业无有亏欠,故名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对于如来的甚深教法,多听闻思维,并且通达。有求诸殊胜佛法的人,随时 的宣讲开示,令诸求法者于微妙的佛法能够受持、实践,语言上能广为宣说,如经云:“言 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上所言为多闻具足。 3、能有所证。于佛法得到真实的受用,能够证得诸多的禅定功夫,进入禅定的境界安住;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能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陶 静 4、性多哀愍。对于一切众生,常常时、恒恒时,起哀怜悲愍之心。一切众生在三界苦海中 漂流,想办法济渡。喜好义理的示之以义理,乐利者予其利,喜乐者给予其乐,即是让各类 众生皆得适意满足。 5、心无厌倦。面对弟子随时随地能教导,弟子行为中善行,给予赞叹和鼓励;弟子行为中 之不善,随时劝其改过,以自新。自己本身精进、修行,对四众宣说佛陀正法不辞劳倦。陶 静6、善能堪忍。对于许多事情难忍能忍,别人的辱骂不以反唇相讥,别人的嗔恚不以报,于修道时能够堪忍寒、热、饥、渴、蚊、虫、蛇、蝎等,能为容忍。 7、无有怖畏。处于大众场合中说正法,心无怯劣、声无颤抖,论辩无有失误,不为诸畏怖所逼。 8、语具圆满。所讲的语言是众生所喜欢听的,能够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能够生动形象化,容易理解,善能辩说。(三)善知识的功德 善知识具有何等的功德?我们应如何亲近?不亲近会产生如何的过失呢?善知识指导我们断 恶修善,离一切苦,得一切乐。善士对我们的功德极大,我们能如法念其功德,能引起我们 对善士的如法亲近、如法依止、承事恭敬。善士到底具有何等的恩德,《增一阿含经》卷四 十云: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事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 其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 生老病死,为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原来佛陀也是由善知识的成就方能成为佛陀,并且说善知识是全梵行之人。全梵行不仅提供 给了后学了脱生死的方法,而且自身亦精进修行、度脱众生,便于其皆免生、老、病、死 ……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 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 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信之人也。 原来与善知识共事,可以对我们有如此帮助,使我们的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云:
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 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为求佛道应勤求善知识,对善知识应该恭敬,不能有寻求过失的心态去观察善知识,假如只 见善知识的过失,则不见善知识的长处,一叶障目,严重地覆障了清净心。自己对善知 识的敬信退失,善法功德亦便退失不生,“世间若无善知识,则无有尊卑之序,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有父母 、师长、兄弟、宗亲……”世间若无善知识,其害处:无有父母、师长、兄弟、尊卑之序,造诸恶缘,种地狱因。
(四)应如何亲近善士 知道善知识有如此功德,作为修学者应该如何亲近。在大小乘中,则各有不同的说法,小乘 认为应该将善知识作父亲想,世间上哪里还有比父亲更亲的人。大乘则将善知识如佛想,相 好庄严,功德圆满的佛陀是我们的楷模,我们恭敬顶礼都来不及,哪里会对佛产生不亲近的念头。
对于具德的善知识亲近,《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承当一切善知识,应发如 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除患心,离慢故,应发如大地心,能低下故。” 弟子对善士的亲近之心如此坚毅、诚厚、任劳。因为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而生 、而长,乃至圆满,故能发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云:“佛法从恭敬中来,有一分恭 敬则灭一分罪,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
如何才能圆满亲近善友。《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云: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 、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 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 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亲近善士、身口意三业奉侍,四时供养恒常不断;善士有无病缘,随时奉侍;善知识所讲法 、开许或遮止的法,应该无颠倒信受奉行,随师说自在,不为异论所引夺倾动。如果违犯, 应如实发露忏悔,不起烦恼,更求精进。于师长恭敬承当,请教听问。有具德善知识如果不 依止,会产生哪些过患?不依止过患: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 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亲近善士之胜利:近诸 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 ,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 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二、听闻正法
(一)闻的定义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 其中有二项同听闻有关。正法是什么呢?《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 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明了,此复云何。 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十二分教,是各正法。
简单说就是经、律、论三藏,扩展开来是十二分教,何以说三藏是正法?经名修多罗,即契 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律又名毗尼、毗奈耶,具有善治、调伏、灭等内容, 是我们生活、日常行为的轨范。由此可以减少我们三业犯罪,令善法增长,身心安乐;阿毗 达摩是论藏,佛弟子的言论。
“闻法”要从哪些闻?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从佛闻法、从佛弟子闻法、从经典闻法” 。佛陀住世时,能够从佛身边听闻正法;佛陀涅槃后只能从佛弟子处闻法。我们阅读经典是 “以戒为师”,从经典中透过语言文字所诠释教义来了解佛法。 多闻正法,有哪些功德呢?《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 舍无义、多闻得涅。”听闻正法,能知道善法、恶法,有漏无漏法等,知道有所取舍;听 闻佛法,知种种善法,可以去修学;听闻正法,知道恶法会招感恶果,能止息恶心,遮止恶 心的现起;听闻正法可以断没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追寻外道的修行方式,远离外道,正道修 行;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够得到涅解脱。不听闻正法哪里能知善恶,《大宝积经》卷 五十云:“如是有人,内具诸明解,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
(二)尊正法敬法师 知道正法有如此殊胜,应该如何尊重正法?经典中常言将正法作医药想,为疗众病苦;听闻 正法作宝想、作眼想、作明想、作大果胜功德想、作无罪大适悦想。佛法最极珍贵,众生在 三界中流转生死,没有善法财作依祜,佛法是渡托我们出三界的舟航;是千身罕遇、万劫难 逢,相逢了机不可失。凭借佛法的力量,得以趋凡入圣,应生起尊重心,作眼想:众生在三 界流转生死、常堕恶趣,真正原因是愚痴,无有智慧,对于善恶法,不知有所取舍。如盲人 于道路不能辨别,现在得闻正法,可以明辨是非善恶、瞎子重见光明生起广大的欢喜心;作 明想:由于听闻正法得慧眼,一切境界,如实知了,照彻事理,不会迷惑;作大果功德想: 听闻正法,是证得菩提的因性,可以得到菩提涅功德的因性;作无罪大适悦想:所闻正法 ,于诸法中选择修习止观,现世能灭粗垢罪过,应生大乐想。
对于说法师,应作如何看待、观想?《入菩萨行论》云:“虽遭平常病,犹须依医言,况复贪等罪,百病恒逼逐。”我们应该将法师作医生想,自己作病人,法应作药想,不应追求说 法师的过失:或说法师的造词遣句不美妙,说法师的语言不好,如带有太多的地方口音,不 应嫌其语言粗陋,不追随听法;或说法师的家庭出身不好;或说法师长得不英俊、不潇洒,嫌其丑陋;或说法师戒行有损,想他是坏戒人,不从他听闻佛法。若追求法师过失,会影响闻法善心。
(三)发何等心闻法及不闻过失 已知道何处闻法及法的殊胜,应该发起什么样的心来听闻。《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心,听闻正法”。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应该以无杂染、无散心来听 闻正法。无杂染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 杂染。能做到远离贡高、轻慢、怯弱杂染,就是无杂染听闻正法。如何才能远离贡高杂染: 听闻正法,要应时听、殷重听、恭敬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能做到以上这些 就可以远离贡高杂染。既知远离贡高杂染,更应知远离轻慢,恭敬正法、恭敬说法的补特伽 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的补特伽罗,即是远离轻慢杂染。听闻正法,不产生轻蔑之想,特 别是对法及自己不能产生轻蔑想,就能远离怯弱之想;无散乱心听法,听法之时心不散乱,应生起求悟解之心来听闻正法。专一趣心、专心致志地听闻正法,息诸外缘,心专注于听闻 正法,听时耳听心记念无意失。听闻正法来清洗内心的染污。
若不闻法有何等之过失?《成佛之道·闻法趣入》却:“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 种失,谛听善思念。”如果不能如法地听闻正法,不能得到的功德,如雨天用盆等器物接雨 水,容器倒覆,雨水不能入;或容器曾经装过有毒之物,未曾清洗,中有雨水进入,但不能 用;或容器有裂缝,即使容器干净,所接的雨水仍是一无所有。以前我们闻法时不专心,如 器倒覆,于法仍无所闻;听法时有成见、怀疑、邪执,虽口腔内不洁,不仅不生起功德,反 生邪见,更不可救。古德云:“破戒犹可救,破见不可救”。试想,没有正见的人,谁能救 护。听法时,虽没有成见,内心散乱,事务繁忙,听了后不曾忆念,即而忘掉,如经语说记 在水瓜瓢上。如上闻法具有过失,因为不闻法,不能明辨是非,造无量恶业,招感的是三苦 果报,不生正见,堕邪见家中,即生逢无瑕。由闻正法救,远离邪见家。
三、如理作意
何谓如理作意,于所听闻的法理,作如实不谬的作意;“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 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作意”。对于常、乐、我、净起妄执 ,应不如实所知而妄起增益或损减,是不如理作意;与此相反即是如理作意。简而言之,如 其所闻正法理而了知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身器不净,人法无我。于所知事不起颠倒见。云何如理作意?《集异门论》云:“于耳听闻,耳识所了,无倒法义,耳识所引,令人专注,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思维,心警觉性。如是名为如理作意。”这是说对听闻得来的正法 ,令心专注,常住于正思维当中,令心警觉,对于做无错乱的,识记于心,名如理作意。又《法蕴足论》说的:
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身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 正法。佛所说苦,实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 真道。彼由如是内身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 如是名为如理作意。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内心庆慰,引摄其心,审正观察深妙句义。如何能做到如理作意成就思维?首先要自性清净。何谓自性清净?用本自清净的心来思维法义,在清净无喧闹的寂静 处,认真地思维听来的正法,通过思维通达所闻知的诸法义理。对于不应该的思维即是与法 不相应的思维要远离,思维与正法相应之法义,能通晓大小二乘的言教。所思维要依义理而 不是依照文字,知晓的佛法虽然不多,但能起深深的信解,以正智慧来思维悟道。反复不断 地巩固思维,即恒常不断地思维,并且安住在思维当中。在思维当中,不中途厌倦、畏缩、 退怯,使正思维能坚持下去,最终有所成就。《中阿含·习相应尽智经第十三》作如下说:
若有正思维,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者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 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有了正思维可以便习尽智,尽智即无漏智。何以为无漏智?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断尽一切 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杂阿含·七一六经》云 :
正思维者,未生贪欲盖者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嗔恚、睡眠、悼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 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在此经中所说的正思维可概括为:能令诸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其增加广大,则名为正思维。
思维主要有哪些呢?“云何思择诸法?此复二种应知:一思择素怛缆义;二思择伽他义。” 《瑜伽师地论》中告诉我们思择的有两大方面:一是从经藏中去思维;二是从颂文中,即偈 颂中去思择诸法。素怛缆又名修多罗,三藏之中的经藏。华意契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 生根基。经又指径,路径,指引众生成佛之径。经是佛亲口宣说,真实义是不可置疑的。佛 或隐秘,或显了,或长说短论而令诸众生得开解了悟,故《师地论》中讲要思择经中义理, 照此义理指导修行,众生就可以得安稳涅,现世之中得现住法乐;伽他译为颂,定字数结 四句,不间三言、四言乃至多言。伽他是联美辞而歌颂者,根据种类可以分作二种偈或五种 偈。二种偈是通别偈;五种偈分别是短句、前句、中句、后句、长句。思维经中,偈颂中义 理不外乎引导行人从无我导向解脱烦恼,证入涅槃,以三学为首统摄一切佛法的理义。
不思维有哪些过失呢?“若无正思维,便害正念、正智习;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 护戒、悼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若无解脱,便害 尽智习。”没有正思维有害尽智习;没有正念、正智乃至厌、无欲、解脱习,便害尽智习; 没有正思维,令诸善意不得生起,便生起无量诸过。“不正思维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恚、睡眠、悼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念觉分令不生 ,已生者全退;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在《杂阿含》中明确指出没有正思维,令五盖、七觉等等烦恼生起,增广并增胜,能覆障诸善根。
以上引诸经论来说的如理作意,学佛的人,应时常如理作意,令我们处于正思维的境界当中 ,随时守护我们的三业,令诸不善法不生,诸善法增益广大。有诸善生起,方能断除烦恼等 障,最终能够究竟成佛。
四、法随法行
《摄大乘论释》云:“如教行故,名法随法行。即一切学处名法随顺学法修行,是为法随法 行。”约有五种、三业(身、口、意)如教行无倒转为三种;于法正思为第四种;于法正修 为第五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中略有五种:谓如所 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思、正修。”对于所求受的法,如教修行身、语、 意业三种法随行,诸佛所宣说的应作、不应作明了以后,令诸不善生去,善生令生。身、语 、意业,无倒远离,无倒修证,如此所作即各身、语、意生无倒随转随法行。独居闲静,随 所闻法,乐欲思维,乐欲称量,乐欲观察;远离不思议处思维彼法、恒常思维、勇猛精进思 维,法于其少分,能观察悟入,生深信解,凡有思维依义不依语,令其坚固,心不随迷闷错乱。
“云何于法正修,当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 钵奢那;四者与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云:“众生为相缚, 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修习止观是解脱二缚了脱生死的利剑,能获得世 出世间的种种果利。“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 、毗钵舍那所得之果。”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皆止观所得之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云:“ 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奢摩他是梵语,汉译为止,是止息寂静之义,其特性是令 心专注而不散乱。《般若经》说:“一心不乱名止。”《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解深密经》云:“心一境性,是奢摩他相。”
毗钵舍那,汉译为观,其义为牢谛观察,其体性是慧,有简别抉择而无错谬的特性。《般若 经》云:“如实见法名观。”《解深密经》亦云: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好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 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又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是如是所思维法 ;思维其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
止观能令心专注一境,使粗显的微细、散乱的平静、昏沉的觉醒,如是达到寂寂惺 惺的地步 。观是破无明、了生死、悟实相,要观察实相,审谛直理,引发特殊的智慧,杜绝认识错误 的无明,方能了脱生死,悟入实相真理。修习止观,要无间加行,殷勇加行,恒常修习,是名修习止观。修止观的人,于如是止观相中,其心不动,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摄受 无乱,是名乐修习止观。若能依照如上止观的修习,定能引生诸多善果利利,止观是世出世 间一切善果的根本。
综上所述,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皈依三宝以后能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 随法行,则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能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如实地行持、实践佛陀的 教法,能获得自他两利,究竟成佛。在现世之中,可以安住在清净中,得佛法的殊胜受用。 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能得生人中,得大丈夫身,不处边地,处于有佛法之所。诸根具足,无五无间业障,对圣教产生清净信解,不在邪恶之处发生信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