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达真堪布:众生不缺少别的,只缺少智慧 2018观音法会开示(三)

发布时间:2024-09-16 01:22:15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达真堪布:众生不缺少别的,只缺少智慧 2018观音法会开示(三)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2月2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观音法会的第五天,借此机会给大家传戒。很多人都有想受戒的需求,因为其它法会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无法传戒,平时也没有这些内容。

从去年开始,观音法会是新的开始,借此缘起,给大家传戒是有意义的。大家若是下决心受戒,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从此精进修行,这样非常好。

今天主要传授居士五戒和菩萨戒。首先给大家简单讲一下受戒的功德及相关内容。现在有很多居士虽然学佛很多年了,但是还没有受戒。

为什么不受戒呢?因为怕犯戒。凡夫不可能不犯戒,慎重没有错,但不敢受戒是错误的,因为不受戒就没有戒学的功德。

若是没有戒学的功德,哪来的定学?若没有定学,哪来的慧学?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的根本是戒学,若没有戒学就没有佛法,所以受戒很重要。

很多人是因为不了解、不明理而害怕受戒,其实受戒并不难,因为受戒是有难有易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受戒。

比如在家人受的居士戒有五条,受五条戒是圆满居士。但也可以只受一条戒,成为一戒居士;受二条戒,成为二戒居士;受三条戒,成为多戒居士。刚开始时,若你实在没有发心或条件,可以只受一条戒;根据自己的因缘循序渐进,当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自己的福报也增长了,再进一步受持其它几条戒。

即使只受一条戒,一戒居士也是居士,也有戒学的功德,这点谁都能做到。

比如居士戒的妄语根本戒,是不说上人法妄语。上人法妄语是指一般普通人不具备的功德,若你说你有功德,你假装是有这种功德的人,就是说上人法妄语。比如说没有神通假装有神通,没有境界假装有境界等。有时候某些人想装成就者用神通忽悠别人,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就会说上人法妄语。具足了四个支分说了上人法妄语,才犯根本戒。如果说了普通妄语,不犯根本戒,只犯支分戒,只需在心里忏悔一下。这是谁都能做到的吧。

戒杀生。杀生的根本戒是不杀人。如果杀人,包括堕胎,就会犯根本戒。但如果杀其它众生,不会犯根本戒,只犯支分戒。有的人堕胎很随意。

若能下决心不杀生,只受这条戒也可以。犯根本戒还要具备四个支分,之前讲戒律的时候讲过,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了。

有人想“我可以不杀人,但可能会堕胎,有时候无法避免怎么办?”那你就受不偷盗戒,不偷东西总可以吧?一般人品好的人都不会做这些事。

不偷盗指的是不故意偷盗。故意偷盗就是想把属于别人的财物据为已有,有想骗、想抢、想偷的念头和动机,就犯根本戒了。

受一条戒是一戒居士,受两条戒是二戒居士,受多戒是多戒居士,受五条戒是圆满居士。明理很重要,因为不明理,所以都不敢受戒。这样一讲,受戒就不难了。必须要受戒,不受戒就没有功德。我们在讲因果不虚的时候讲过,断恶行善是要下决心的。

有功德就有对治的力量。下了决心,心里有这样的发心,就有信念的力量,就可以对治我们的烦恼和习气,这叫断恶。

戒体就是对治力。受戒了才有功德,受戒了才有戒体,才可以对治烦恼、净除业障、改变相续,最终断除烦恼。所以下决心很重要,戒体很重要,今天我们传戒的时候,大家也要下决心,要得到戒体。

小乘佛法认为戒体是一种细微的物质,而大乘佛法不承认,大乘佛法认为戒体是种决心,是种信念的力量。

如果相续中有了戒体,就有对治力和抵抗力,它不让你起恶念,这样就不会造恶业,也不会生起烦恼。即使生起了烦恼,也不会有太强的力量。虽然烦恼只是一个意念,但它的力量很强,会带着我们的身和语去造恶业,骂人、打人。

在修行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时,肯定会起烦恼,也肯定会起一些恶念。但如果有对治力,烦恼就像被斩断腰的蛇一样,虽然不会一下子就死掉,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了。

所以功德是有对治力的,没有对治力就不叫功德,即使从表面看是功德,实际上不是功德。大家经常说随喜这个功德,随喜那个功德;说这个人有功德,那个人有功德……有没有功德就看能不能对治恶念,对治烦恼。

如果自己的恶念在减少,烦恼在减少,相续变得调柔、清净,这是具备功德的表现。如果烦恼依旧,恶念仍然很强烈,就没有功德。即使表面上看再精进,也不会有功德。这点很重要。

戒学的功德,今天只讲要点和根本。其他的功德比如:不杀生可以健康长寿等就不讲了,只要受戒那些功德自然就有。

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有戒学的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就会产生。如果不受戒,就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没有对治力,这样你的相续就没有办法清净,没有办法改变。

对一个渴望解脱、渴望迅速成佛度众生的人来说,虽然只有几句话,很易懂,但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如果能把这点抓住就OK了,你的学佛修行就开始有起色了,你的相续、人生从此就有变化了。否则没有用,念佛念了那么多年,学佛学了那么多年,还是烦恼依旧、习气依旧。

就像十年前我跟大家讲的水里的石头一样,在水里好像变了,拿出来并没有变软,还是硬的,只是颜色不一样,用不了几分钟就干了,又恢复了原状。

我是在讲法,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所有希求正法的人。我虽然坐在高高的法座上给大家讲法,从表面上、形式上看,好像我自己都OK了,很不得了,你们不行,我在指出大家的问题,其实并非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反省,都要拿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改变自己。大家要明白这点。

很多人是不敢受戒。还有很多人是听上师、师父说受戒好,就盲目地受戒,但因为不明理,压力很大,经常犯戒。如果明理,有智慧,受戒不难。我经常跟大家说,明理很重要,也很关键。

佛教和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因为佛教的根本、佛学的核心是智慧,所以佛法里讲的这些戒条,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但是你要明理,要有智慧,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做到。

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很难很难。我们为什么在六道中轮回,就是因为缺少这个能力;我们为什么除了烦恼就是痛苦?为什么有这样的遭遇?因为缺少智慧。

十年前我们专门去了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举办首届万盏法会。法会的形式以供灯为主。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当时我想,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众生不缺少别的,只缺少智慧。缺少智慧一切都会缺少;如果具足智慧,当下一切都是圆满的。

大家都喜欢“大圆满”这三个字,因为这是当下圆满、一切圆满之意。当我们缺少智慧迷失自性的时候,一切都是残缺的,有缺憾的。就会今天有这个问题,明天有那个问题。经常有人到我这里问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像无法解决。他们都这么觉得,我当时看好像也很难解决。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都好了。我虽然没有智慧,但是因为有佛法,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事。就告诉他们心不要慌,要淡定,等一等,都会过去的。

不是我说我有神通,我只讲佛法。过了几个月几年,这个问题真的就烟消云散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众生就是烦恼,没有办法,因为缺乏智慧。

当时为什么没有供水、供花,只供灯呢?因为灯代表智慧。我们缺乏的是智慧,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神通、不是钱财或别的东西,我们最需要的是智慧。

如果有智慧,无论是做乞丐还是做国王,都是快乐的。人生如同一场戏,我们都是戏里的演员,要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演乞丐还是演国王,内心都应该是平静的、快乐的。有智慧就有了一切,所以智慧太重要了。

佛法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样,佛法讲的是智慧。所以佛法里的戒条都是活的,都是可以圆融的、变通的。若是你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受戒一点都不难,都能通达无碍。

我们现在是不通达的,所以处处有障碍。我们受戒太难了,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处处是障碍。所以大家对受戒失去了信心,觉得受戒太难了,受戒之后受约束了,太不自在,太痛苦了。

佛法是快乐的因,按道理来说,学佛、受戒是给你带来快乐的,为什么却感到痛苦了呢?不要怀疑,是因为自己学佛修行不如法,所以有障碍、有压力、有烦恼。以智慧去受戒是自由的,是一种大自在——轻松,不会有压力的;无碍,不会有障碍的。

佛法的特性是智慧,佛法不能离开智慧,包括禅定也是如此。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学冥想,就是什么也不想。这样没有用,若是缺乏智慧,怎么冥想也超脱不了轮回,摆脱不了烦恼。即使冥想功夫再深,在定中能呆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都没有用,就是一个无想禅,无法对治烦恼。

佛法讲止观双运,止即寂止——禅定,观即智慧。智慧和禅定要相结合,在智慧、觉悟中,定才有力量,才可以超越。

而有的人虽然有智慧,但没有禅定功夫。道理很明白,尤其是学佛时间较长的人,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但是遇到问题、对境时比凡夫还凡夫。就是因为没有定力,没有如理如法的修禅定。若是既有禅定又有智慧就不怕对境了。

智慧也一样,必须要有禅定的摄持,就可以超越了。我们现在都会讲这些超越的境界,但很多人只是跟着别人鹦鹉学舌般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并没有思维,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

有的人虽然思维、观察了,却发现很矛盾(能发现这个问题也不错,给他点个赞)。的确是矛盾的,因为以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思维都是矛盾的。但是佛在《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里讲的是超越的境界,不是我们言思的范畴。

我们的见闻觉知都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我执特别强,不知道学佛人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是不学佛的人中肯定有——“我只相信我自己的眼睛,我只相信我自己的耳朵,我只相信我自己。”你是谁啊?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不可靠的,因为看不清、看不透事物的真相。我们要超越,想获得这种智慧、境界,必须依靠禅定。好比我们要到太空必须要坐火箭。

有人想坐飞机到太空,这是不可能的(很危险,你可别这样搞哇),只有坐火箭才可以到太空。想坐火箭要有做坐火箭的条件。

现在有很多人怀疑佛法,说什么“看不到极乐世界,也看不到地狱啊……”如果你想看到,就要修禅定,有了禅定功夫,就有神通力了,你就能看到了。禅定和智慧要止观双运,只靠禅定也不行。

因此佛法里讲的戒、定都不离开慧,而慧也不能没有戒和定的基础。一般来说,戒定慧最初有次第,先受戒,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但也是不一定的,不是绝对的。如果后面没有定和慧,戒学不会圆满。但是不圆满也可以先有,定学、慧学也是一样的。最后三学一体,戒学、定学、慧学,同时圆满。三学的功德圆满了,你的级别就高了,不是佛也是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是一地以上的圣者菩萨了。

也许有些人心生怀疑,说戒学不能没有慧学,那到底应该先有戒还是先有慧?一般来讲是先有戒学的功德,再有定学的功德,最后有慧学的功德,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因缘、根基不同,所以都不好说。

佛当时是应机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根基和意乐来调伏的。按道理是要这样的,比如上师也是根据弟子的因缘、根基来传法和调伏的。所以这是不一定的。但是最后三学是一体的,同时圆满。之前次第产生也不会圆满。比如说戒学先圆满,没有这样。所以大家要明白,

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智慧。如果有智慧,受戒一点都不会有压力,不会有困难。

今天授居士五戒,还有菩萨戒。居士戒属于小乘,属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有八种,居士戒是其中之一。

别解脱是个别解脱的意思。谁如理如法受戒,谁就能解脱;谁不受戒,谁就不能解脱,所以叫别解脱戒。

居士戒如果要变成别解脱戒,必须有出离心的摄持。现在就有出离心最好,若是没有要尽量修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居士戒才会变成别解脱戒,才会是解脱的因。

不管是受了居士戒,还是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如果没有出离心的摄持,没有出离心的基础,统统不是别解脱戒。不是别解脱戒就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所以今天我们受居士戒——优婆夷、优婆塞戒(我们叫居士戒比较通俗易懂),要有出离心的摄持。

什么叫出离心?宗喀巴大师讲:不贪恋世间,日日夜夜求解脱。即具备两个条件:一不贪着世间,二日日夜夜求解脱。

也许有些人想:“不贪着世间,我怎么生活,怎么工作啊?”以前也给大家讲过,虽然我们不能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

对一个普通凡夫来说,欲望是做一切事的发动机,有欲望才是生活、工作的动力。但是对学佛修行人来说,不能有欲望。学佛修行人虽然不能有欲望,但可以有愿望。愿望也可以当作发动机,而且这个发动机更健康、更有力量。

欲望是烦恼的根,痛苦的根。因为有欲望,所以在生活、工作上虽然很努力地付出,但是被重重的烦恼、痛苦折磨得伤痕累累。

你们这些人在世间里生活、工作,整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都是因为有欲望导致的,如果没有欲望就好了。

那怎么办?不可以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愿望?——为自己就是欲望,为他人就是愿望。

为自己世界是很小的,一个家族再庞大也就几十个人,现在范围更小了,把其他人都扔下了,只剩下一个小家庭:自己、伴侣、孩子三人。这个笼子太小了,所以你很痛苦、不自在。

我们无始劫以来串习的:在那个小小的家里感觉很舒服;出了这个门,看见其他人心里就开始厌烦了。因为心理上已经把他们都排除了:“那不是我的家人。”

如果你把这个笼子打开——“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这样,整个天空都是你的,你可以自由飞翔。把心量打开,不要太自私,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包括你面前的这位同事也是你的家人。“不行啊,这样想也没有用,对他没有家人的感觉啊!”如果你明白了道理,经常修炼就有感觉了。

如果你深信佛讲的因果、轮回,知道所有的众生都是你的父母,都是你的亲人,这样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家,无论走到哪里,感觉都像在家里一样,看谁都像家人一样,都很舒服。所以我们要断除欲望,修利他菩提心。

如果明白了道理,能不日日夜夜求解脱吗?

什么是轮回?处于无明的状态是轮回,有业力的牵引是轮回。没有人想受业力的牵引,也没有人想迷迷糊糊的过日子,真明白了道理肯定都想从轮回中解脱。这就是出离心,大家受居士五戒的前提条件是有出离心。

还有很多内容今天就不讲了。想受居士五戒的,能受五条戒(这是圆满戒)最好。若是没有这个条件和发心,受一条、两条、三条都可以。一会儿念的时候五条戒都要念、都要受,但你们自己想受什么戒,自己发心、发愿就可以了。

出家师可以先出去,若是有不想受戒的居士也可以先出去。居士没有离开的,很好。是啊,受一条戒、两条戒应该没有问题,这表示刚才我讲的大家都明白了。

大家起来磕三个头,以恭敬之心向佛祖释迦牟尼佛三拜(众磕头)。

之前受过戒的随喜就可以了,破戒的今天可以重新受。之前没有受过戒的,包括网络上、实修中心的居士,如果有发心想受居士五戒的都可以一起受。先三拜。

磕完头都跪下,双手合十于胸前。

我念的时候大家要跟着我念,这里面有三个内容:皈依、发愿做居士、受戒。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是在一起的,共念三遍,念到最后一遍,结束时我会弹指,弹指时大家要在心里忆念、观想:自己得到了戒体:受一条戒的,得到了一条戒的戒体,受两条戒的,得到了两条戒的戒体……

念的是藏文,大概的意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发愿做居士,请师父摄受。”大家知道就行了。

(上师领众念诵受戒)

你们发愿了,我说“这是种方便”,好的意思。“拉索”是感恩的意思。今天我是传戒者,下面要给大家传戒,在这里大家发愿,也有摄受之意,我就变成了你们的师父。下面就不是尊者,而是师父了。

大家要跟着我念,念的是藏文,大概意思是:阿罗汉都曾经受过这五条戒,通过精进修行获得了成就。今天我也要跟他们一样受持五戒、精进修行,也要成为阿罗汉,也一定要成就。大家心里要明白这个意思。

(受戒)

这是发愿受戒。念的时候五条戒都有,大家根据自己的意乐受持,在心里发愿就可以了。

居士五戒共有五条,受持的时间是一生一世。要发心跟阿罗汉一样精进学修,让自己今生解脱。有决心才有戒体,才会有功德。

(上师念诵仪轨)

这是吉祥偈,给大家撒吉祥花,愿大家一切皆吉祥,昼夜皆吉祥。很多人脖子上都挂着佛像,有些人随身携带着佛像,不愿放在家里,都是为了护身。其实戒体才是真正的护身符,戒体清净的人,一切天魔外道都无法干扰、侵害,也不会有不清净的显现。

接下来授菩萨戒。讲《入行论》时给大家讲过,藏传佛教的菩萨戒有两大传承,一个是甚深派文殊菩萨的传承,一个是广行派弥勒菩萨的传承。甚深派的法脉是文殊菩萨传给了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又传给了寂天菩萨,这样传下来的。

我们宁玛派属于甚深派的传承法脉,现在使用的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的一段仪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同时发,发愿的同时受菩萨戒,并得到戒体。如果只发愿不受戒就不能得到戒体。广行派传承是分开受的,比如格鲁派就是这种,跟汉传的差不多,仪轨比较复杂,我们的仪轨比较简单。

菩萨戒的根本戒有一条、四条、十八条,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乐受持。比如你现在受持其他的戒有困难,可以只受一条——不舍弃众生。这是根本的根本戒。其实这点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不能舍弃众生,否则就犯根本戒了,菩萨戒的戒体就彻底毁坏了。

一条戒——不舍弃众生是根本戒,这是一个大乘修行者应该做的。在大乘佛法里,若是舍弃了众生,就相当于舍弃了慧命,舍弃了解脱的机会。所以,无论有多生气也不能舍弃众生。

有时候可能会生起一些恶念、嗔恨心:“即使将来有能力帮助他、度化他,我也不帮他、不度化他。”这样就是舍弃众生,就会犯根本戒。

有时候你虽然很生气、很讨厌某个人,但是可以这样发愿:“现在因缘比较糟糕,但是通过修行我可以改变,将来我成佛的时候一定要度化他。”这样就不会舍弃这个众生了。你不想理他可以暂时不理,但是要发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他,第一个给他示现神通,让他不得不心服口服,然后摄受他、度化他。”

以前不要说大乘,连小乘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佛在世的时候,主要传的是小乘佛法,有些人家里反对不让出家(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可以出家的),但是因为根基特别好,佛也允许他出家,通过精进修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就了(那时的人特别容易成就阿罗汉)。成就后有了神通,他就回到家人面前示现神通,父母都惊呆了,不得不相信,就这样被他度化了。大乘佛法更有这种情况,只要不舍弃众生就可以了。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受菩萨戒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仪轨有所不同(我也没有研究过),藏传的比较简单,好像汉传的复杂,戒条也很多。藏传的也有支分戒,但是没有那么严重,只要你不舍弃、不恼害众生就可以了,这是根本的戒条。

仪轨有三个部分,第一是祈请;第二是皈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第三是后行随喜赞叹发愿。

第一段是祈请。我们经常念的“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十地菩萨摩诃萨即菩萨)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这是祈请,观想诸佛、菩萨、上师都在自己的前上方,以慈悲垂视着自己,摄受着自己。自己在佛、菩萨、上师面前发愿。

(上师念诵仪轨)

主要是自己有虔诚心,诸佛、诸菩萨、诸上师都在我们的前上方,以慈悲心垂念、摄受着我们,在他们的面前即坛城面前,自己郑重发愿、立誓。

第二段是皈依,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乃至菩提果”指时间。“皈依诸如来”,皈依所有的佛。“正法菩萨众”,皈依所有的正法,以及众菩萨。“如是亦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受持菩萨戒的时间是从今天开始直到成佛,受持五戒是一生一世,从今天开始直到临终,时间不一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道友。下这个决心,叫皈依三宝。这样就能得到皈依的戒体。大家跟着我念,念的时候同时发愿、立誓,这很重要。

(上师念诵仪轨)

这是皈依,念三遍,最后大家在心里观想已经皈依了三宝,得到了皈依的戒体。为什么传授五戒的时候有皈依,传授菩萨戒的时候也有皈依呢?因为仪轨里面有。皈依是一切功德的基础,若是不皈依三宝,佛法里讲的这些戒是不能受的,也得不到戒体,所以都要先皈依。

接下来正式发菩提心,自己若是有意乐和发心,同时也可以受菩萨戒。

发菩提心是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为众生成佛,行菩提心是为成佛行持六度。愿行必须要结合,只有愿没有行,或只有行没有愿都不行。

现在有些学佛人,有愿没有行动,想帮助他人,也想度众生,但是没有行动,既没有正确的见解和行为,也不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是没用的。

有些人有行动,但是没有愿,或者愿不坚定,这样也不行。第一,成佛度众生的愿要很坚定。第二还要有行为,精进修持六度。

受戒就是要下决心——以前菩萨怎样发愿我也怎样发愿,菩萨怎样行持六度我也怎样行持六度。要这样发愿,这样下决心。

“如昔诸善逝”,如过去的一切如来、佛。“先发菩提心”,他们都是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他们如何践行的,我也一样。“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我今天也为了众生也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我也要跟那些菩萨一样,从今天开始修持菩萨的一切学处——六度。大概就这个意思。

大家心里这样忆念、观想,立下誓言,就能得到戒体。跟我念的时候,大家要发愿、立誓。

(上师念诵仪轨)

菩萨戒的戒条有一条戒、四条戒和十八条戒,可以根据自己的意乐和条件来受持。刚才只讲了一条戒根本戒,其他的戒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讲了,《善者戒行》里讲的很清楚、很详细,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最后是后行部分,即随喜和赞叹。我们一起念汉文,这样大家可以边念边思维。我们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成为了佛的心子,要让自己欢喜,让众生欢喜。众生为什么欢喜?因为“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快成佛了,可以度化你们了!”所以自己欢喜,众生也欢喜,皆大欢喜,一切吉祥!

(上师念诵仪轨)

最后是发愿,愿众生都生起菩提心,都能获得究竟的菩提果位。今天我们真的是“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我们这些轮回里的凡夫,今天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成为了佛的心子(佛有身子、语子和心子。佛的语子是阿罗汉,心子是菩萨,心子是最好的),就不要失去这个如意宝,要以正知正见好好护持这个如意宝——菩萨戒。

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向,以我们受戒、传戒等一切功德、善根,愿一切众生获得解脱、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