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从“布施度”谈佛教慈善济世的另一救度功能

发布时间:2023-01-15 13:15:32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从“布施度”谈佛教慈善济世的另一救度功能

  香港佛教联合会 觉真

  据说,西方人研究了佛教以后,发出一声惊叹,说:“基督教是穷人的救星,佛教才是富人的救星”。此言缘何而发,我不甚了了。但是,参加上海玉佛寺觉群文化周本届《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学术研讨会,我在思考我准备提交的论文《从〝布施度〞谈佛教慈善济世的另一救度功能》的主题时,却有了少少一点感悟。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这是佛教徒每天必诵的功课,也是每个佛教徒誓志不渝的信念与弘愿。凡社会上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或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士,捐助希望工程等等,全国佛教界总是义不容辞,第一时间,组织捐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在探讨佛教慈善事业以及对社会救助的济世功能时,亦往往多注重于受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看到了社会的弱势者、苦难者的受惠、受益。而佛教布施度的智慧,更强调的是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度)。因此,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施比受施更有福报,更有大利益。

  布施度,是六度之首。行菩萨行,成菩萨道,必须践行六度,齐修六度。舍六度便无以成就。

  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捐献自己所拥有的财力、物力,来帮助别人度过困难,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时间、智慧,以及利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资源去帮助别人,救助别人。真正的布施是无私奉献,心中不求回报,也没有任何贪心,这才能达到智慧圆满,福德圆满的境地,就像佛菩萨那样。

\

  可是,生活中要叫一个人舍财,施财,实不容易。人的舍财,大概有三种,第一种命终,人都死了,财能带走吗?第二种,天灾人祸,无力保有,或者舍财保命,上两种,都是被迫的无奈的舍。第三种,布施,这是自愿的、主动的、喜悦的,成就他人的,因而是有功德的,得大果报的。

  布施的第一果报是破悭贪。人,因我执而起贪爱,因贪爱而生悭贪,悭贪正是顽强的我执表现之一,布施正为破除我执,舍弃悭贪而设,所以这种布施称为布施度,即布施波罗蜜。而布施又是闻修佛法的助缘,更是积集福德的途径和终得解脱的善因。佛在《增一阿含经》中说:“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大宝积经》中佛告舍利子:“当观菩萨摩诃萨行柁那(布施)波罗蜜多时,依世财施,便得一切圆满功德”。可见布施招感幸福果报,圆满具足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

  厚德载福。德厚在哪里?厚在无我。佛法认为,实相无相,无相即是空相,实相即是无我。无我是放弃了自私的、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或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那种执着,那种小我心态,这才是空相,才是无相,因此,才是智慧,才是解脱。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大乘经典《华严经》中得到印证。在《华严经?普贤十大行愿》中:“三者广修供养”。这里供养就是布施。二者名异而实同。对上、对佛法僧三宝,含尊敬之意,故叫供养。对下,对平辈,对社会大众,称布施。供养有财供养、法供养二种,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三种。经文中一再告诉我们:广修供养之果报:第一得大财富,第二除悭贪障,第三得尊贵身,第四遇难得救。

  供养布施,指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心灵境界。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是事供养;依菩萨的行愿,运心观想,那就是法供养了。“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财供养,事供养,是事相,法供养是理智,是智慧。为什么要说“法供养最”?法供养,是无漏法,无为法,而财供养,事供养,还是有漏法、有为法。

  法供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供养者、布施者要三轮体空,看空三者。没有布施者,没有受施者,也没有所施的具体钱、财、物。《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的境界,即是没有骄慢心,不居功,没有我执。很多人布施了,在功德薄上留下的是“无名氏”,就是这种“无我”的崇高境界,这也称之为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即是《金刚经》中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真解脱,大解脱,到了菩萨的境界了。

  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郭延成博士最近在《世界佛教论坛》(第38、39期)发表他的论文《佛教的“布施度”理念与企业家经营效绩》中指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想赢利,都想在竞争中取胜,然而据报导,只有20%的企业经营寿命能达到五年以上,换句话说,80%的企业的寿命都过不了五年,原因何在?我们说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不合“道”──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过度追求盈利,不愿为社会提供应有的服务和价值,不顾企业员工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正是企业败绩的根本原因。与此相反,以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还有旭日集团创办人杨钊居士以及比尔盖兹等实例,看到人间佛教布施理念的正确性,看到佛教慈善精神给世人带来切实受用,我们不得不赞叹佛法的博大精深,李嘉诚、杨钊所以达到事业成功的人生境界,达到乐善好施的道德境界,正源于他们以菩萨的布施度贯彻于企业经营与生活实践之全部过程使然。

  两相对比,你能为别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成就他人,自己的收获往往会更多,聚集的力量也更大,能做的事业也更宽广。你愈能奉献,将来拥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是自然而然就会来的。圣严法师比喻为井里的水,取的人越多,水源就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舍不得供人使用,井里的水,永远就那么多,不会再生。同样,如果舍不得把自己拥有的财产施与别人,不仅财产不会增加,还会被骂守财奴,而且也会为钱财的累积,留给谁,如何处理,而不断担心,增加许多痛苦。

  让我再引用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说的一个故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中等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性事务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么一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组织,竟然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着名的一家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议,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土地,无偿地把这块土地赠与「联合国」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这里附近的大面积土地一并全部买了下来。

  洛克菲勒此举,出人意料,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美国和全世界,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洛克菲勒却是无偿赠予,甚么条件也没有。这个“无偿赠与”,换成佛教语言,不就是“布施”,“施舍”吗?自私的人,只图利己的人,会接受这个“无偿赠与”的思路吗?果然,消息传出之后,美国许多大财团的老板甚至嘲笑说:「这简直是愚蠢至极!」他们断言:「这样下去,过不了十年,洛克菲勒财团就要沦落为贫民集团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四周的地价顿时狂涨起来,一时间,升值达到捐赠原价的数十倍,甚至近百倍,巨额财富源源不断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个结局,令那些嘲笑和讥讽的人士个个目瞪口呆。

  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利他,就是同尊同胜,共美共荣。佛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个中原理,恐怕在今天已不是甚么秘密了。

  由此可见,布施才是真正的“双赢”,即施者和受者都能从中受益。郭延成博士说得好:“布施者是物质及精神上双丰收者,我们不得不佩服佛教布施思想的精辟与智慧”。

  我无须再引用生活中的实例了。供养布施,无相布施,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清净的心灵境界。西方人士发现的“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一说,其言是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