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普被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讲于观音出家纪念法会
超定
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在大乘佛教的化区︰中国、西藏、日本、韩国等地,真是家喻户晓,不论信佛与不信者,人人皆知有这一尊菩萨。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代表了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其中以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香火最旺盛。观音法会一年有三次︰二月十九日圣诞,六月十九日成道,九月十九日出家。依大乘经典所载,观世音菩萨属西方三圣之一,并非此界人间的圣者,如何得知其何时出生、出家、成道?其实,不仅观音一人,几乎所有的佛菩萨,除本师释迦牟尼佛而外,佛教界所举办的纪念法会,如文殊、普贤、地藏、弥陀圣诞,都是约应化于中国的前贤事迹而制定,也即是信仰的范畴,不须用史学的观点去论证。观世音菩萨,我人见的形象,清一色是在家身,何来出家之说?除了未成佛前的释尊──释迦菩萨、地藏菩萨、以及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的弥勒菩萨、无着、世亲、龙树等的历史人物是圆顶出家相,而大乘经论所列的大菩萨都是璎珞披身、庄严妙相的在家相。不过依佛教根本圣典所说,三世诸佛皆因出家而成佛;出家是成佛必经的历程。从这一点说,观音菩萨的降生、出家、成道,正契应于印度早期佛教的思想。
一般佛教徒的普遍信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故每逢苦难的日子,虔诚称念菩萨圣号,祈求菩萨降临,慈悲救济,消灾免难。这一通俗的信仰,确也是法华经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明文记载,如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举凡自然灾害,社会的苦迫,鬼神的作祟,乃至贪瞋痴三毒的烦恼,都因称念菩萨圣号而获得解脱。菩萨的伟大,大乘佛法的普及,可从这简短的经文看出。如何在信心的基础上,由念观音,而学观音,终于成就观音的功德,乃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由浅入深,由信愿而智证的修学历程。套用『成佛之道』,印顺导师的开示︰「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于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依方便入究竟,不执方便为究竟,也不拒斥方便的妙用;这所以称为︰「三根普被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观世音与观自在
菩萨圣号,依德立名;大乘四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约其特功德︰大智、大行、大悲、大愿,以赞扬其盛德。菩萨道的修学,以智慧与慈悲为根本。菩萨依三心而行六度,发菩提心为其崇高目标,而菩提心的启动,根源于「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大悲心;为成就菩提心,空相应的智慧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观世音,有名观自在菩萨,约偏重而言,观世音,寻声救苦,代表菩萨的大慈悲;观自在,二谛无碍,代表菩萨的大智慧。菩萨道之要,在于悲智双运,以大悲利他,圆满福德;以大智证真理,成就智慧;福慧具足,即名为佛。菩萨道的殊胜,修学智慧故,转迷成悟,不落凡夫地;运大悲愿故,发菩提心,不入无余(涅槃),超越二乘。依空相应缘起而言,慈悲与智慧,相依相成,藉智慧正观缘起故长养慈悲;具深切的悲心,久处生死,普度有情,故能完成智德。换句话说,缺乏佛法正智,谈不上真慈悲;悲心不足,智证偏真,不成无上菩提。
关于观音菩萨的大智与大悲,可藉佛门日诵的般若心经与普门品,作通俗的解说。菩萨大慈悲,随众生所求,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无尽意菩萨请示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在经文列出三十二种应身,从佛身、辟支佛、声闻身,乃至执金刚神。这是菩萨道四摄法的实践,充份而具体地显示菩萨的伟大。古德赞偈︰「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从一般世间苦难──大火、大水、鬼怪、牢狱、怨贼,甚至三毒烦恼,都因受持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称念圣号而随愿成就。当然这是站在信心为本的佛法,强调菩萨的「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信心的修学,可深可浅,从仰信(信顺)、信求、信忍、证信,终归到底,还是信智不二的。前贤的启示︰「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如唯心念佛的定境、得佛摩顶、解答疑难。由此证明菩萨的「无剎不现身」,不是无稽的神话,而是因净信而来的感应。
菩萨的慈悲,为何如此不可思议?通俗的信仰,只是一味的赞叹其神通广大,故无所不能。殊不知大悲乃是大智所成,由于「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声闻行者具此般若,超脱个人的苦厄;菩萨则兼修慈悲,故能由知苦、见苦,进而拔众生苦。慈悲,依其层次的高下,略分为︰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此乃显示慈悲与智慧的相应不离,彼此的深切关系。凡愚以智慧不够,不了缘起性空,活在自我的牢笼,所以不可能有广大的悲心。菩萨不然,行深般若,通达空性,得大自在,于诸有情,一体同观,乃能由凡情的染爱,小慈小悲而升华、净化、广化至大慈大悲的领域。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殊胜
大乘佛法的心要︰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观世音菩萨其修学历程,当然是不出此三大原则。但大乘佛教,法门广大,为普被众根,使大家同沾法益,共证菩提,所以施设种种方便,依方便达到究竟。最普遍、简易的是「一心称名」,念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受持大悲咒、读诵普门品。这样简易的修持法,不论佛教与非佛教徒,易学易修,人人能行。念力不思议,以净念相继,信心坚定,确也得感应道交,受用不尽,法喜无边。
佛教界通行的大悲忏,不论做个人受持,或大众共修之用,音声佛事,依文思义,令人悲心油然而生。悲愿的长养,在菩萨道上是很重要的,初学者信他力的救济,渐修渐学,引发本有的潜能,达到「自力自依止」,效观音的慈悲愿,作观音的化身,实践利他的菩萨行。
大悲忏有一段发愿文,颇具深意,略引述如下︰大众长跪,至诚唱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总计十大愿︰知一切法,得智慧眼,度一切众,得善方便,乘般若船,得越苦海,得戒定道,登涅槃山,会无为舍,同法性身。此十愿,可含摄为五愿,如云︰「得智慧眼」与「知一切法」;「得善方便」与「度一切众」;「乘般若船」与「得越苦海」;「得戒定道」与「登涅槃山」。两愿之间,有其因果相关性。最后「会无为舍」与「同法性身」,无为与法性是同义。接着「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火汤枯竭、地狱消灭、饿鬼饱满、修罗恶心调伏、畜生得大智慧。行者至此,由信愿的勃发,蹈火赴汤在所不惜;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以悲心而助长智慧,终至悲智双运,则「寻声救苦」之方便已不成问题。
观音的圆通法门
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向释迦世尊,报告他的修学法门︰「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译义为等持,原是禅定的通称,但在后期大乘的解说,三摩地是出生诸佛的根本大法,而非限于三学中的增上定学,所以有「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修证历程。闻思修的三慧,又名「加行慧」,意思是︰修学佛法须以与生俱来的「生得慧」为基础,在法义上作闻思的功夫,于文义法由浅入深,正确地了达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深义;进而配合禅定,于定中观察法义;一旦定慧均等,则体悟真理,得大解脱的无漏慧现前。也即是由初时闻思的解悟而入于证悟──见空性、破我执。经文所谓「三摩地」一词,应属于「加行慧」后的「现证慧」,乃是至真至善的圆满圣境。从这一意义说,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实非泛泛之辈,没有佛法的闻思智慧,单凭念佛、读诵、持咒所能成就的。不过,为了法门的普及,使上中下根都有个入处,不妨从耳根听闻圣号,作为修学下手的方便。例如︰学人随时随地,摄心正念「南无观音菩萨」六字洪名,边念边听,口到、耳到、心到,使正念分明、妄想不起。达到︰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明显而无分别的定境。这时观音的圣号与耳根、意识,已打成一片。「能念所念性空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时候,经说为「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是奢摩地的定境,抑为毗钵舍那的悟境?佛法宗派的分歧,对此问题难免引起论诤。禅修所得的「明显」、「无分别」及「妙轻安乐」,如缺乏佛法正知见,很容易将此任运无功用无分别心,看做无分别智的证悟。故此,楞严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如何?它是否学人开悟之钥?(专弘此经者唱言「开悟之楞严」)另当别论,而经中明言︰「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在此是指至高的究竟法门,如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重视闻思修三慧的进阶,尚未偏离根本佛法的思想。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普应群机,随学人的深浅,各得法益,值得大家来修学!
西元二○○二年农历九月十九日
于观音禅寺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