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一)

发布时间:2024-08-30 01:25:48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一)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这‘六根’之‘见、闻、嗅、尝、觉、知’,都是由于‘性觉必明’之错认,才有了虚妄明了之‘明觉’,从而失去了本觉的不可思议精了之体,粘着虚妄尘相而发生了‘知觉性’之光。”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即前文第四卷初,世尊所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其中,“觉明”乃是“性觉必明”的略称。

【精了】指本觉的不可思议精了之体。它也就是“法身”本来的光明,是超越了“能知”和“所知”的遍知妙性。它是“知觉性”的源头,也是心的源头。

正如前文第四卷初,世尊所开示:“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一旦错认为“性觉”必然是明了的,就会发生虚妄的“明觉”。随即,就有了虚妄的“能知”和“所知”。由于在虚妄的“所知”境界当中,有“六尘”之不同;对应着这“六尘”,而“黏妄发光”,于是便有了“六根”差别,所发生的乃是“知觉性”之光,即知觉作用,已经属于“第二月”了。

因此,所谓的“六根”之“根结”,正是“黏妄发光”。尤其是这个“黏”,即“粘”字,乃是“粘着”之义,也是“攀缘”与“攀附”之义。这最初的一点点儿“攀缘”与“攀附”之心,乃是“六根”的“根结”所在,它也正是“无明”。

所以呀,一切修行都要从放下“攀缘”开始,尤其是要放下自心与外境,或与他人之间的种种“纠缠”,否则,修行免谈。

为何说“黏妄发光”是“六根”的“根结”所在呢?因为,一旦咱的心离开对于“六尘”境界的“粘着”,咱“六根”之相应的“知觉性”就不知在哪里了。

世尊说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正因为如此,如今你的心一旦离开对于明、暗‘色尘’的‘粘着’,所谓的‘见精’就没有了体性可得。”

“你的心一旦离开对于动、静‘声尘’的‘粘着’,所谓的‘听精’就没有了形质可得。”

“你的心一旦离开对于通、塞‘香尘’的‘粘着’,所谓的‘嗅性’就将不会再发生。”

“你的心一旦离开对于恬、变‘味尘’的‘粘着’,所谓的‘尝精’就将不会再显现。”

“你的心一旦离开对于离、合‘触尘’的‘粘着’,所谓的‘触觉性’就如同本无。”

“你的心一旦离开对于生、灭‘法尘’的‘粘着’,所谓的‘了知性’又能寄托在哪里呢。”

关于其中的生、灭“法尘”,其实,“法尘”离不开咱的分别念,正因为分别念是念念生灭的,所以,“法尘”的内容,就是“生”和“灭”。

例如,咱的“观念”属于“法尘”,它其实随时都在变化当中,可谓是念念不停。只不过,前念灭处后念随起,它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所以,在近期内,咱的“观念”通常变化不大,是相似的。一旦遇到了某种巨大触动的时候,咱的“观念”就会发生较大变化,那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无常”,都将体会到“观念”之虚假不实。

不需要等到那个时候,平时,咱就可以放下对于自己“观念”的执着,看透它的起起灭灭,明白其中没有真实内容可言,只是咱的生灭念随着分别习气而编织出的“幻网”而已。那么,咱就不需要去“了知”什么,更不需要去“在意”或“执着”什么了。

——像这样彻底摆脱了“观念”束缚的心境,也就除灭了“见惑”,超越了见解执着,于法理得自在,堪称“见道”。通常,无论是“见空性”的声闻人,还是“明心见性”的大乘菩萨,都具有如此心境。

再进一步,在“见道”之后深入实修,一旦“六根”当中的某一根,能够彻底脱离尘境的“粘着”,连其中的微细“思惑”都拔除了,就将获得“圆通”,并经由某一根的圆通,到达“六根圆通”,得证无为圣果。

对此,世尊说道: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只要你不随从动静‘声尘’、合离‘触尘’、恬变‘味尘’、通塞‘香尘’、生灭‘法尘’与明暗‘色尘’,不去粘着这十二种有为境界相。”

“那么,随你的因缘,无论拔除哪一根,让它脱开与尘境之间的粘着而向内安住,其虚妄的‘知觉性’之光就会归伏于本元真性,而发生本觉的法性光明。”

“本觉的法性光明一旦发生,其余五根与五尘之间的粘着,就会顺应法性光明而被一起拔除,获得圆通与解脱。”

【循】顺着,遵守,遵循。

当然,“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以及“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这是非常困难的,正如黄檗希运禅师的一首无题诗所说: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这首诗由于文辞优雅,意境深远,时常被人们所引用,只不过,其中含义很少有人明白。“尘劳迥脱”四个字,可以说是本诗之诗眼,所指正是“六根”脱开对于“六尘”的粘着,而获得圆通与解脱。

如此证量超越了一般“明心见性”破除“见惑”之“见道”,而属于破除了“思惑”的“证道”。如此功夫真正做到了以后,已经不是凡夫,可谓是“超凡入圣”的大修行人了。虽然如此,圣者已经做到了“六根”不再粘着于“六尘”境界,但是,这不等于说圣者们“六根”麻木了,恰恰相反,他们的“六根”之“知觉性”已经归伏于本性光明的缘故,其自在之觉照会更加明朗与清晰,禅师所谓“梅花扑鼻香”是也。

当“鼻根”不再攀缘“香尘”,不再粘着气味,气味并不会消失,而是变得更加清晰、明朗与自在。其余五根与五尘,亦复如是。黄檗禅师显然对此深有证入,祖师们当中也多有此类证量。

其后的修行呢,就会逐渐到达“六根互用”而得大神通。世尊继续说道: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此本觉之‘法性光明’,不是由当前‘六尘’所发起的知见心,其本来明了也不会随从于‘六根’,只是寄托于‘六根’而随缘显发其光明。”

“从此,随着这个‘法性光明’的显现,‘六根’之间就可以互相为用了。”

【六根互相为用】简称为“六根互用”,也叫做“六根清净”。指“六根”当中的每一根,都可以具有其它五根的功用。例如:“眼根”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闻,还可以嗅闻,还可以尝味,还可以觉触,甚至还可以了知法义,等等。

“六根互用”属于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也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功用,它源于本然具足的“法性光明”。当此“法性光明”显现的时候,一切“六根”之间的隔膜都被摧破了,有局限的“觉知性”回归于无局限的“妙觉性”,所以能够“六根清净”而相互为用。

此“法性光明”也正代表着“清净法身”,因此,“六根互用”属于法身大士的功德。依据《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就说过,“不思议业用”需要到“初地”菩萨才能够显现。“六根互用”就属于“不思议业用”,所以,应当到达初地,或者即将到达初地之时,才会显现。

依天台宗的位次,圆教十信位名为“六根清净”,初步显现不思议功用,其神通妙用甚至超越了辟支佛和阿罗汉,由此证入圆教初住位,分证法身。历史上,明确记载有如此证量的天台宗高僧,首推南岳慧思禅师。如果以经教来衡量的话,思大禅师完全可以称之为“法身大士”,在圆教位登初住,在别教当属登地菩萨,其智慧、慈悲及神通功德皆不可思议。只不过,大师以谦德,略谦一位而已。

有人问了:那么,阿罗汉是否具备“六根互用”呢?

答:阿罗汉有好多种,简要说来,“定性声闻”当中的“定性阿罗汉”还不具备“六根互用”,依据《楞严经》卷十,他们尚未到达“识阴尽”,属于第九种“识阴境界”,名为“缠空种”,未得圆通,耽着于空性的缘故。

但是,如同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那律,以及大迦叶尊者,等等,这些具有大乘智慧的“俱解脱阿罗汉”们,却毫无疑问地已经到达了“六根互用”,证得了圆通法门。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阿罗汉,名为“慧解脱阿罗汉”,他们仅仅实证了无漏慧,断尽了见思二惑,尚未得到甚深三昧,因此,暂时还不具足神通,更谈不上“六根互用”了。

以下,世尊以这些已经回小向大的,具有大乘根性的“大阿罗汉”们为例子,还有一些天神为例子,来说明如何是“六根互用”。

世尊说道: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阿难,难道你不知道,如今在这楞严法会当中,就有六根互用的人。例如:阿那律双眼已盲,却可以不用眼睛而观看。跋难陀龙王的耳朵是聋的,却可以用龙角来听声音。恒河女神虽然没有鼻子,却依旧可以嗅闻到河里的鱼香。骄梵钵提不用舌头,就可以知道食物的味道。”

【阿那律陀】佛陀十大弟子当中被尊为“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译为“无贫”,是佛陀的堂弟,跟随佛陀出家后有些懒惰,贪睡眠。有一次,他竟然在听佛陀说法的时候睡着了,佛陀便说了一首偈语来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音:思)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被佛陀呵斥后生起了大惭愧心,发奋用功,七天七夜不睡觉,心火上涌,导致双目失明。于是,佛陀便传授给他“金刚乐照三昧”,尊者成就三昧之后得到了天眼通,虽然双目已坏,却能够遍观整个大千世界。阿那律尊者以他的天眼观看咱这个娑婆世界,就好像观看手中的一枚水果一样。

【跋难陀龙】是一尊龙神,它保护着摩羯陀国,令其风调雨顺,人民安乐。所以被尊为“跋难陀龙”,意思是“欢喜龙神”。龙的耳朵只是摆设,不具备听觉,中国古人早就具备这个常识,“聋”这个字就是因此而来。但是,龙神仍旧可以听到声音,通常,使用的是“龙角”,这等于用“身根”来听闻,属于“报通”当中的一种六根互用。

【殑(音:竟)伽神女】指恒河女神。

“殑伽河”是恒河的梵文音译名,也特指恒河上游,它发源于高原雪山,故名“殑伽”,意思是“天堂来”。

【骄梵钵提】翻译为“牛呞(音:诗)”,即牛反刍。

骄梵钵提尊者宿世做小沙弥的时候,曾经讥笑一位老和尚吃相难看,好像牛呞一般。由于老和尚已证阿罗汉果,便提醒他忏悔,因此未堕入恶道,但仍旧感得了余报,生生世世吃相难看,真的好像牛呞一般。

在骄梵钵提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佛陀便命令他时常住在天上,接受天人供养,以免世间人诽谤他而造下恶业。因此,骄梵钵提尊者被尊为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应供第一”。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还有,舜若多虚空神没有身形,却可以觉知到触觉,当如来放光的时候,会加持它暂时显现出天神之身形,而实际上,它属于风大的性质,其身体本来并无实体。”

“那些已经证得灭尽定的到达寂灭之声闻圣者,例如此法会当中的摩诃迦叶等等,他们早已灭除了‘意根’,却能够圆明了知一切法,而并不借助于心念。”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它没有身形,但由于善业所感,它不用身根也可以觉知触觉。当如来放光的时候,舜若多神会在虚空当中暂时显现出身形,如同其它天神一样庄严。

【灭尽定】也叫做“灭受想定”,是圣者所成就的出世间禅定,超越了四禅八定。在定中,不仅灭除了前五识和第六意识,还灭除了“意根”,即第七识。入灭尽定,可以长期保持色身不坏,常住世间。有些大菩萨,在人间度众生感到辛苦以后,也会暂时进入灭尽定,休息一下,等待因缘。

在上述这些“六根互用”的例子当中,大阿罗汉们属于“修通”,由无漏定慧的修持而得来,具备了“六根圆通”,是彻底的“六根互用”;而各位神灵则属于“报通”,由善业福德感召而来,尚未到达“六根圆通”,只是局部的“六根互用”。

接着前文的“六根互用”之实修,所谓“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这就是从“一根还源”,到达“六根圆通”的修行过程,从这里开始,自然可以成就无上正觉,顿入佛位。

对此,世尊说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一旦你的六根被一起拔除了对于尘境的粘着,就会获得圆通,心内通透而发出本来的法性光明。”

“在此法性光明的照耀下,如此虚浮的六尘境界,以及器世间的一切变化之相,都将如同开水融化冰块一样,顺应着法性光明之清净念而转化为法身的无上知觉。”

【如汤销冰】如同开水融化冰块一样。“汤”在古代通常指开水和热水。

开水的本质是“水”,冰块的本质还是“水”。“水”本来是流通自在的,可是,它一旦凝结为冰块,就变得顽固不通了。虽然冰块顽固不通,不过,一旦泡在开水里,很快就融化了,恢复了流通自在。

【无上知觉】指超越了“能知”和“所知”、“能觉”和“所觉”的全知全觉,乃如来的正遍知之功德,也是众生之本觉。

在这里,“开水”比喻咱本有的法性光明;“冰块”则比喻一切虚浮的六尘境界,包括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世界万物在内。当咱大家修行六根圆通成就之时,一旦咱的法性光明显现,便会觉悟到,一切山河大地、世界万物等六尘境界,本来就是咱的清净法身,本来就属于正遍知,如同所有的冰块本来就是水一样。

像这样的不可思议之证量,永嘉玄觉禅师做到了,其《证道歌》就是明证;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也做到了,其两个偈语就是明证。当然,还有许多高僧大德们也做到了,只是未必为人所知,未必见于记载而已。

虚云老和尚的成就,激励着许多佛弟子们潜修实证,励志苦行。老和尚的非凡证量意味着,即使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获得六根圆通与六根清净也是有可能的,成就法身也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大家各自努力吧。

须知,无论是明心见性之“见道”,还是六根圆通之“证道”,都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勤奋修行的必然果实。只是,需要大家下得了长期功夫,耐得住寂寞,同时不要离开佛经,尤其是《楞严经》的指导。

对于当时的阿难尊者来说,六根清净以及六尘皆化为无上知觉,并不好理解。咱大家更是如此,会觉得这很遥远,遥不可及。

于是,世尊继续予以简便开示,阐明众生当前本具的圆妙自性,它“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它在哪里呢?

世尊说道: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阿难,比如世间的人们,都习惯于把‘见性’集中在眼根那里,如果让他们猛然合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一片黑暗,此时,再来观察对面的人,就会六根难辨,从头到脚统统无法区分。”

“但是,闭眼的人只要用手沿着对面人的身体摸索一圈,他虽然看不见,却可以一下子分辨出哪里是头,哪里是脚,等等。那么,他用手来摸索分别,与用眼睛来观看分别,所用的这个‘知觉性’是相同的。”

这说明,“六根”的“知觉性”本质相同,即使“眼根”看不到了,“知觉性”还在;同理,即使“六根”都不发生作用了,“知觉性”也不会消亡。

在这里,世尊直指“知觉性”当中,蕴含着咱的圆妙自性与无上知觉。其实,只要咱的“知觉性”脱开对于六尘境界的粘着,它当下就会显现为无上知觉,那时,咱的法身便会显现,咱就会像虚云老和尚一样见性成佛。虽然不容易,但修行就是如此,《楞严经》学习到这里,修行的方向已经明确了。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由于‘见性’需要光明才能够发挥其明见之功能,到了黑暗的时候,就看不见景物了。”

“然而,此时‘知觉性’并未消失,它不依赖于光明而自然发生着知觉作用。于是知道,一切黑暗境界只能暂时让肉眼失去作用,却永远也不可能让‘知觉性’昏迷,它是常觉常在的。”

“这样一来,一旦六根和六尘之间的粘着消灭,修行人的‘觉明’妄心,怎么会不恢复成为圆满妙觉呢。”

【不明自发】不依赖于光明而自然发生着知觉作用。咱的“知觉性”就是如此,它“明不循根,寄根明发”,更不会依赖于明暗色尘。

【根尘既销】一旦六根和六尘之间的粘着消灭。

修行,不是要销毁六根和六尘,而只需要消灭根尘之间的相互粘着。换句话说,只需要让咱的心回归于“知觉性”本身,而不必再攀附六尘境界。

【圆妙】圆满妙觉。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圆满觉性。

所谓的“觉明”,正是咱的“知觉性”,其中,既蕴含着本来的“圆满妙觉”,同时,也含有“无明错认”。前文所谓“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是也。

这个“无明错认”表现在哪里?就表现为“六根”和“六尘”之间的“粘着”,那一点点下意识的攀缘。因此,大家修行,一旦摧毁了根尘之间的粘着,放下了“知觉性”对于境界的攀缘;那么,“无明错认”也就消亡了,咱的“知觉性”当下就恢复成为“圆满妙觉”,那就是咱的正遍知之法身。

有人问:“六根”为何会攀缘“六尘”,为何会粘着于“六尘”呢?

答:因为“无明错认”,而误以为“六尘”境界是自己心外的实有之法,所以才会去攀缘与粘着。反过来,一旦认识到万法无非自心,便可以放下这个攀缘与粘着的习性,如世尊在第五卷所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样就能够彻底超越幻化的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根尘既销”,也就是摧毁根、尘之间的粘着呢?

答:少吃、少睡、少享受,深入禅修,过最简单、最简朴的修行生活。为何苦行僧们成就较大?道理就在于此,他们更容易做到脱开根尘之粘着。佛陀在雪山的六年苦行,绝不是修行的弯路,而是脱开根、尘之间粘着习气的必要修行历程。

——有人想要获得真实证悟吗?那就请离开种种物欲享受,选择清净之地,依据《楞严经》,长期深入地去禅修吧。

尽管世尊的开示清晰明了,可是,学识丰富的阿难尊者又有了疑问。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因为,阿难尊者深入思维心的缘故,才能够问出如此多有水平的问题。

我常告诉那些喜欢提问的佛友们,不要轻易提问,请先好好学习经文,反复认真地学习之后,确实有必要,再问。所提的问题,应当像阿难尊者一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价值的问题。

下面,请看阿难尊者的再次提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