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佛经对嫖妓的重要开示

发布时间:2024-02-28 01:24:01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佛经对嫖妓的重要开示

佛经上的重要开示
嫖妓危害:
1、《善生经》:
“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

2、《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是名众务过,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

3、《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遣至他国市易所须,示其道路通塞之处。而复诫之,若遇淫女,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亦莫交游。其子敬顺父之教敕,身心安隐多获宝货。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敷演法要亦复如是,示诸众生及四部众诸道通塞。是诸众等以闻法故,远离诸恶具足善法。”

4、《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一切众生,或奉王敕,或父母教,而于他国及险道处,以商为业,求诸珍宝,为财利故,我慢贡高,围棋六簙,樗蒱投壶,亲近淫女,交恶知识,不用王敕,及父母诫,嗜酒耽淫,丧身殒命。”

5、《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有三种法所不应作。何等为三。不应往彼淫女之家。不应亲近诸媒媾者。不住屠杀牛羊等处。如是三法所不应作。尔时世尊而说颂曰:“不至淫女家专行秽欲者速致世讥嫌亲近下欲故尊者知其往便即起嫌诃招疾害其身以之令寿尽”
(嫖妓者会丧失良好的名声而遭人轻视、甚至会招来致命的性病而死亡。这都是凡夫能看到的明显的因果报应。推而论之,淫欲、恶因缘的熏染力量,极有可能会阻碍、腐蚀、消亡善因结成的善果,寿命、功名利禄等幸福会因而丧失。使你一生变得坎坷不平、贫穷潦倒。后世还会堕入恶道受苦。所以佛说:贪淫之人。身坏命终如掷贝珠顷。报应够快的吧!多么可惜啊!戒之!戒之!)

6、《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淫坊,一一坊中,置千淫女,一一淫女种种庄严,诳惑多人,恒为欲事,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此人获罪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前十轮压油人罪,等一淫坊所获罪业。”(
末学理解:开妓院的罪过很大,等于压油人罪过的10倍,而压油人的杀业罪过很大的,是所获罪业不可称计!那么可以推理,嫖妓也是有罪的!)

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 初分魔事品第四十之一》:

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若起恶贼恶兽念。若起恶人恶鬼念。若起众会游戏念。若起淫女欢娱念。若起报恩报怨念。若起诸余无量异念。皆是恶魔之所引发为障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贪淫好色之人的果报如何?请看佛陀的的开示:

1、《大宝积经》云:“耽醉淫欲者,当悬剑树林。譬如以猛火,烧然彼镬汤。投之以麻麦,随沸而漂没。如是耽欲人,不识于善路。死当堕恶道,煎煮镬汤中。”

2、《观佛三昧经》云:“多淫众生,命终感一高铜柱,状若火山。下有猛火焰炽,焚烧其身。惊怖下视,见铁床上有端正女。(女则见男)心生爱著从铜柱上下,至铁床上男女三根俱时火起。有铁嘴鸟从二根出入,一日一夜九百次生死。”

3、《首楞严经》云:“多淫众生,淫习交接,染心会合研磨不休,精血耗散积而成火。火旺水落石出竭,现生多感神志委靡,畏风寒炎热,多病短命。命终感铁床铜柱之报。”(按:手淫者、老嫖客、邪淫他妻者一定迷恋淫欲不能自拔,业力感召,多病短命。前世的善因不能成熟,福寿消损,且现受报应。)

4、《受十善戒经》云:
“淫有十过患。何等为十……”“八者贪淫之人为淫所使。心如大火亦如铁聚。直当陷坠破灭梵行必堕地狱。“九者贪淫之人。身坏命终如掷贝珠顷。必定当堕赤铜地狱。赤铜地狱纵广正等七千由旬。如铜花林。下有铁床。床上复有百千由旬热铜八楞柱。柱端有镜。镜中自然有诸女像或作男形。淫人爱念动诸情根同时火起。铜花化为大热铁钉。铜柱变成沸铜镬汤铁床火然……”

5、《佛名经》云:“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鸽、雀、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

6、《出曜经》云:“佛告比丘:淫火炽盛,便能燔烧诸善之本。”

7、《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云:“贪著淫欲常称赞,不了愚迷粪袋身,昼夜恒行下劣行,薄福沉沦于恶趣。”

8、《正法念处经》云:
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
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


若心贪女色,是欲最尤甚,
女色欲烧心,后受大苦恼。
若心贪女色,是欲最尤甚,
女色欲烧心,后受大苦恼。
现在所作业,贪欲自迷心,
痴心不能觉,女欲之所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