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曰:「真佛住何处?」
(识起迷情于真佛住处,觉悟之性体,本来存在于甚么地方?)
禅师曰:「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言下忘言一时了,虽如此亦不失却落他方,仅在此处。)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无真假,有假必是魔;说有真佛,佛本无其形相,何有真佛可言,若强言自己是真佛,此等人执有相必是假佛,一切有为诸法都是方便,太执着有为诸法,必非真正悟得佛性者也。
末法时期修行人对于佛性的认知,只有佛性真显、半显或未显三者,也因佛性认知三不等,就有诸多对于「明心见性」是什么境况,众说纷纭,无所适从。若不是真悟得佛性本来,见古僧大德如是说,又是错会了意。对于禅宗大德常言的「明心见性」,也是诸多忆测,因无实证而偏要强谈佛性或「明心见性」。到目前为主,经典上见到直接说明「明心见性」者,大约是《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的四句偈,也能真确地阐述「明心见性」的真谛。虽前几个公案已引述部份经文过几次,现在还是将全文引述如下。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使证无生,阿罗汉果。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
由上经文得知悟得心空,才是明心,就能以真心应缘,遇境似有,境灭还无,重要者是心应缘时,常觉不昧,然后妄想流转不犯,仅以真性主行,此谓明心。所以明心者没自己的习气、心病相随,没有我执之见,没有善恶、是非之争,只有让真如自性去应缘,而现真心之觉知。此时行者虽有灵觉心,但尚未真见性,要待证得下一句,才是真的见性。此悟心空行者得斯陀含(一来)果,其心地上已断除有身见、戒取见、疑心病,并已淡薄贪欲、瞋恚、痴等结使,此处贪欲者除淫欲行为已断外,包括名、色、财、食、睡或色、声、香、味、触等尘欲已淡薄,所谓淡薄者是心有所感、所念、所想,但不会去发作、不会去犯贪着,以上诸心病要到悟得性空时,才能完全断除,即能得阿那含(不还)果。
心已明(悟心空)行者,得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此处依何义来修,行者要认识自性本自空寂,感缘遂通达,然后能起诸多神变,但行者重要的是依无为心为体,让自性现起有为之用,不是依您的喜怒哀乐去现一切法用,这样才能威灵莫测,变化无穷。在此应缘之间,行者应能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之用应能知,亦知寂寂之体能住,如此才能无碍自性之应缘,依无为体入常为之性用,佛事无所不办。
若行者要得悟性空,心地上要断五下分结,也就是完全断除须陀洹、斯陀含等尚存的心病,即彻底断除有身见、戒取见、疑心病、贪欲、瞋恚等五微细习气。下分结者即微微细之意,五下分结者即五种见、修惑剩余的沙尘惑,譬如说斯陀含果行者对于名、色、财、食、睡或色、声、香、味、触等尘欲还有所感、有所念、有所想,但不会去犯、去发作;但悟得性空者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已完全断除各种欲望,所以世尊说:断一法许汝证阿那含果。此处一法者即指贪欲,贪欲都是一切心病的根本,若能断一悭贪,其余微习即能全断,如此当得阿那含(不还)果。若真得阿那含果者,还得五通俱足,此境界是在四禅行者之上,虽同是有通,但心地上以得阿那含果者殊胜,因此行者已快得解脱知见,待证得阿罗汉果时,当超出三界轮回。
纵使行者能真的做到「明心见性」,也大约得阿那含的果位,出家师父不去言他,在家居士要反观自心是否已全断淫欲行为、念头,甚或对于异性能达坐怀不乱之境,或见淫境画面而能不动心。然后再完全断除五下分结,这样才是得阿那含果之位,修行讲来还真难耶!至此更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哩!居士大众要能知道修行真实,居家修行可真难也!不要有点怪力乱神之力,但心地都还不清净,纷争扰扰,就褒自贬他,自是他非,如此情见多多,就妄我肯定,成大妄语,将堕无间地狱,行者能不慎哉。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言下忘言」,意为行者遇有参问,随问即答,答后不久即已忘记,因空性来无所黏,过无踪迹,禅师如此才是自在无碍。真佛处于何处?禅宗行者悟得心空法了,常在应缘时率性而出,从不加思虑,一加思虑即非真性主行,而是妄想流转相随。当行者应缘之时,不管是心、是口,都要能以真性主行,若是心则感知诸境后而无念,若是遇到参问、诘语则随性、率性而答,不加思虑,如是当能获得不可思议之智慧力与灵验力。
行者有心感时,能觉知而不昧,有言率性而出,事必成就,始知此佛性之性用,真是威灵莫测。就怕无知之士,不去除妄习,以有为之法蒙蔽真心之性用,当然就没有佛踪。若是落入鬼神通行者,更是修行者之浩劫,迷失菩提路,亡失知见,终将误入歧途,为魑魅、魍魉所加害。
3.语体文解
僧问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曰:「真佛住何处?」
僧问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说:「一个觉者其真心佛性在什么地方呢?」
袁州者位置在江西省,袁州因仰山慧寂禅师而有名,袁州仰山有南塔、西塔,光涌禅师驻于仰山南塔,光涌禅师者豫章丰城姓章氏之子,母乳之夕,神光照庭,厩马皆惊,因之父母以光涌名之。光涌师年少时甚俊敏,依仰山禅师剃度。北游谒临济禅师,复归侍仰山禅师。光涌师曾被仰山慧寂禅师称赞为凡圣两忘修证之人,怀让禅师即是仰山南塔光涌禅师之法嗣。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真佛住处,觉悟之性体,本来存在于甚么地方?」大凡破色身或未破色身但心眼已开者,都想要能「明心见性」,有些人心不明也想要见佛性,纵然是心明,若住有为之法,更不知佛性为何,故此处有真佛住何处之问。可惜真佛者法性身无形又无相,不知者硬要以有相来见如来,当然不能见如来。
光涌禅师曰:「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
仰山南塔光涌禅师说:「真佛是以空为体,能感知万种缘,亦能以性为用,在心为意,在身为动,在口为言,…,动身发语都是性用,依空体而应缘无住,这是真佛所在之处。但重要的是当悟得真佛者,动身发语之下,不要有所执着,一执着即迟滞,即非真佛之性用。
所以说佛之法身虽无相,但能依空应缘,故说真佛不在别处,当下空有、动静中,都是显现真佛之所在处。」若有人道理虽懂得,但妄习若不能净尽,则根本非究竟,贪、瞋、痴、慢、疑、邪见等六大根本烦恼法不净尽,虽然心有佛性觉知,但不能住境不生心,也是世间凡夫,未有任何果位可得。
按语说:「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言下忘言一时了,虽如此亦不失却落他方,仅在此处。」行者悟后空性与虚空等齐,若妄习不尽,光有性用亦不得真,所以空三昧当先证得,再来证得无相三昧,当应缘之时就能言下无相,则真佛也不在别处也。
(2005.02.03.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