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我执
我有一个看法,实际上修行就是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你把一切关系处理得当,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你不会陷到人生的死角走不出来。我们把处理好这种关系的状态,叫做调伏自己的心,像我们有时生病,失眠,身心不宁,等等,都是因为没有调伏好自己的心,心与外在产生了矛盾、冲突和抗拒。比如天冷,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感冒了,这也是没有和外界协调一致造成的。当我们能与任何东西做到“合一”的状态——合一说白了就是慈悲的状态,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和世界上任何东西是没有冲突的,你见到一棵草,觉得太美、太可爱了,不忍心去践踏它,不愿它死掉。你见到一只动物,不忍影响它自得其乐的生活,不愿去伤害它。当你怀有一颗善心去面对外界的一切,你会觉得触目所及无不美好,而这种美好,正是来自你有那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
佛法讲,当你以什么样的心来解读世界,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就是什么样子。这绝非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谈,它的来源根据即是唯识学,用通俗的话说是境随心转,依报随着正报转。于外界而言,我们人是主体,是正报,外界是客体,是依报;于身体而言,我们的心是主体,是正报,身体是客体,是依报。
老子道:吾之大患,为吾有身。
人只要有身体,逃脱不了各种问题的纠缠。比如没食物吃,饿的要死,吃多了,又胀的要死,冷了,要添衣服,热了,要脱衣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对身体的基本反应是如此,心理上更是这样,人家赞美你,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起,人家贬斥你,你大受打击或心生愤慨,人家不理你,你又觉得没有被重视,心生失落……所以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执。一个人若能突破我执,把我执断掉,就能进入见道的境界。在见道之前的修行,则如股票一样,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我们把这一段时间叫资粮期。此后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一直到我执断了,修行就开始往上走,一直上,不再退转回来。所以无论人生还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
和别人关系处理不好,是我执,家庭不幸福,是我执,事业做不好,也是我执,为什么事业做不好也是我执呢?——有句老话叫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你把好处多让给别人,这些人就聚集在你身边扶持你做事,你的事业会越能做越大,你自私自利,处处算计,唯利是图,鼠目寸光,见利忘义,事业当然难以成功,即使侥幸成功也根基不稳,稍有风吹草动就坍塌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愿意为对方付出,我帮你洗碗,你帮我做饭,我买东西,你拖地板,每个人都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做奉献,这个家庭一定皆大欢喜,一定是温馨的、和谐的、美满的;反之,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别人为我服务,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这时候不免矛盾重重,争端纷起。所以人活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我执。那如何破除呢?每天诵经,用经文里面的思想对照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行为,观照自己,若有不对立即改正。神秀大师说的偈子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若能天天去擦这面镜子,不染上尘垢,就能保持一种清亮透明的状态,此时,智慧自然生起。
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们降伏烦恼的能力,调心的功夫。
上海有个居士,曾对我抱怨:现在的社会啊,乱象纷呈,许多活佛都是假的,我遇到一个又一个……我就对他说,这事你要反省,为什么总是你碰到?那是因为你没有智慧,业障深重,老是吸引假的来到身边,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有的活佛说,来,摩一次顶,你就能发财!来,吃个甘露丸,你所有的业障都消除了!你想想这可能吗?有智慧,有正知正见的人根本不会上当。我曾见过一个小姑娘,到处托人找活佛给她摩顶,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多的时候一天见过十二个活佛,平均每个小时接待一个,到现在她还是她,除了头发摸掉了不少,没有一点改变。我们的祖师大德早就说过一句话:心外求法是魔,心内求法是佛。但凡想借助外力改变自己的都是走火入魔,你就与魔为伍了。你的心不改变,一切业力乃自然感召而来,此是缘木求鱼。孔老夫子也说过“求之不得,反求诸己”,这即在告诉我们,如果追求什么东西没有得到,就应该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
有人学佛后一天到晚给人家讲理论,一套一套的,天花乱坠,不知道他有多么高深的修为,但是你若说他有哪点不对,他立马暴跳如雷,原形毕露。这样的人你敢信吗?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们伏烦恼的能力,调心的功夫。为什么我们一碰到逆境,烦恼就如影随形冒了出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种子起现行,就是种子碰到因缘条件马上发芽了,这个条件是什么?恶缘。碰到恶缘就起现行,迷失掉自己,被恶缘牵着鼻子走。当我们发脾气、生怒火,当我们内心纠结、恐惧、担忧、挂碍,这时候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所以我觉得,你讲多少经不重要,持多少咒不重要,念多少佛也不重要,——当然这些东西都能帮助你,——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的身心改变多少。比如以前你很挑剔,从现在开始,你能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欣赏别人,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柔软就不会和别人起冲突,仿佛水从山水流下来,遇到石头,拐一个弯,碰到洼地,渗过去,碰到闸,就等着,碰到平原,就漫过去,碰到热,变成蒸汽,碰到冷,再变成水……它就是这样,不断地改变自己。
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修行,便是不断调伏自己的身心。调是有智慧的,我们也可以把调叫做转换,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污泥又臭又脏,但莲花呢,洁白芬芳。这是什么道理?转换。它把脏臭转化成了营养。那我们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同样也是一个最好的修行场所。你若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碰到逆境越多,转换的就越多,转换的越多,能量就越大,能量越大,成就就越大。当你遇到逆境就退缩,就逃避,转换不了,这是没有福报的表现。学佛,一定是在转换的基础上成就自己。
我们人人本就具备佛性。只是被我们后天的习气所障碍,犹如乌云遮蔽了一尘不染的天空。所以我们学佛、参禅,练习转性的能力,去照见那如如不动清净无染的本心。
内心的强大和宁静即为福报
转化也就是转性,什么是转性?我们禅宗叫明心见性,见什么性呢?见你的本性,就是那个如如不动清净无染的本心,亦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佛性。
而现在,我们后天的习气都把先天的佛性障碍住了,犹如乌云遮蔽了一尘不染的天空。学佛,我们之所以念经、拜忏、做功课,是为了通过这种思想去观照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做功课而做功课,也不是为了把这个当镜子去照别人,看别人有哪些污点和不是之处。当我们拿镜子去照别人的时候,一切矛盾由此而生;当我们都用镜子照自己时,这个世界和谐美满、风清月明。
人和人本来差不多,只是有的反应快一点,有的反应慢一点,快一点的我们叫聪明人,慢一点的我们叫笨人,慢一点的我们努把力也能跟上。其实,人和人最大一个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就是解读问题的角度、方法,它会影响到最终结果。佛教的思想是世间所有学问没法比的,它最究竟圆满,因而称为“无漏大法”,当你学到这种思想之后,把它贯彻到你的生活,植入到你的家庭,运用到你的企业,影响到你的生命,你就有巨大的收获。这种收获是天翻地覆、脱胎换骨的一种变化。
我们大家经常在读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诘经》,无论哪部经,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共通点,都是从宇宙的终极去看待事物的变化,从人的死,去看待人的生,从无量的生死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无量生死告诉我们,这一生之前有无量的生死,这一生之后还有无量的生死,那我这一生只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链接而已。你能这样去看,你的心就能安住于现在安住当下。你能安住当下,就不会起太多的纷扰妄想。好比说,我这一生没有受到很好教育,我这一生没有多少财富,也没有多少可利用的资源,所以这一生没有可能去做很多事,那我的心就安住在目前的状态,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人家今天安排我打扫房间,我就安下心来把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这是最好的。
我经常给企业家讲一个概念,我们的民族企业要走向世界,作为老板,你要把心安住下来,你所有的员工,也要把心安住下来,然后全神贯注地去做精品。精品之所以是精品,不是粗制滥造可以做出来的,它一定是在人内心极其宁静的状态中产生,是人心系一处、达到忘我之时的一种作为。浮躁的人做不出好东西,你想多快好省地发展也不可能,因为拔苗不能助长。所以企业家最后的竞争,一定是内心宁静、强大的竞争。我们以此推论,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是企业家背后的使命竞争,企业家使命的背后是他的个人福报,那谁有那么大的福报呢?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和宁静就是福报,这样的人才有巨大的承载力,很多人企业倒闭就起不来了,很多人企业垮掉,他的一生也垮了。但有一种人他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走到谷底都能反弹起来,有如股票可以触底反弹,甚至跌的越惨反弹力越大。这种人,就是内心极其强大之人,任何外在的东西摧毁不了他,他也有种强大的宁静,这种强大的宁静便是定力,这种定力是可以通过禅定训练达到的。所以有深厚禅定的人,他做帝王,不觉得高人一等,做乞丐,不觉得丢人现眼,吃个馒头,也不觉得难以下咽,吃满汉全席,也不会忘乎所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踩钢索高手,始终能保持那种行走自如的平衡。
所谓参禅,本质上教我们如何管住自己的心
有时候转个观念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问题就随之改变。所以学佛是件很快乐的事,每天使自己往这方面成长,这种成长是要求我们的行为随着我们的内心改变而改变。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容易被世俗的东西所牵引,譬如看人家当官好,就说我也要当大官,看人家发财好,就说我也要发大财,人家买了名车,我也要拼死拼活买一辆,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挤,挤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多数人都掉下去淹死了。人常常是拼命赚钱,等到真正有钱的时候,无常就把他拉走了。想一想,人生是不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等你什么都有的时候无常就来了。
学佛是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存在的无常规律,然后回过头来再用这种智慧的眼光解读世间万物,这样你就能保持一颗平和心去对待功名利禄,财色名食睡。没有房子了,租个房子住嘛,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好衣服,把衣服洗干净一点,穿起来也不错。我认识一个朋友,衣服太多,每次出去要花两小时搭配,不知道穿哪个好,反而生出诸多烦恼。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烦恼,我这套衣服,夏天可以穿,冬天也可以穿,我一共就三套衣服,洗了穿,洗了穿。可以说,你对外在的东西追求越少的时候,说明你的内心越丰足,你的快乐也会成倍增加。因为这个快乐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而不是依附在外物上,当外物撤去,你的快乐就没有了。
所谓参禅,本质上是教我们如何管住自己的心,如何与自己的心对接和对话。有人以为参禅很高深,其实参禅异常简单:你每天跟自己的心对话,今天快乐吗?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今天和别人吵架了,为什么和别人吵架呢?别人说我一两句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别人说我一两句就不高兴了呢?一路追问下去,就能把问题找出来,把症结找出来,这是自我疗愈最好的方法。因此打坐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把自己的心结找出来,然后解决掉。
打坐真正的目的,是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我们现在可以借助很多东西来训练自己的心,弹琴也好,练书法也好,礼佛也好,都是通过外在的方式不断把自己的心调到安住状态,当你心很散乱或很难调伏,你要不断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观照你的心,因此生活当中碰到问题不要害怕,不要躲避,要抱着喜乐的心去接纳它,这正是一个修行者看清自己调伏自己的心最好的课题。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无论遇到什么境地,都是他修炼的阶梯。
要修自己的心,就要用两个字,观照。就是时刻看着它,看着自己的心。故而,修行千万不要找别人的问题,总是找别人的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大。总是找自己的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小。
△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但归根结底到一个原点,那些问题都是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敬畏心,没有使命和价值。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予之为取
我看到一条微信说,初级等次的领导,靠勤奋做事业;中级层次的领导,要靠德行做事业,最高级的领导者,靠胸怀去成就。他是靠内心的格局去做事,有大格局者一定有大事业。佛教里面讲“不二”的思想,正是超越善恶之上的大境界。一个人为什么能有巨大的胸怀和包容呢,他一定是站在“不二”的思想高度来理解问题,是超越了善恶美丑真假亲疏这样一种思想。超越,不是说你不明了真假善恶,那样就成糊涂虫了,而是说你不放在心上,不着相,不分别对待,保持你的圆融与智慧。
所以,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及幸福与否,一定来自他解读世界的观念和认识。这样一种训练对于我们每个人至为重要。我曾参加一个论坛,发言论述到一个话题,我说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但归根结底到一个原点,那些问题都是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敬畏心,没有使命和价值。当你的导航定错了,怎么会不出问题?大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如果这个原点正确,那么我们无论怎么做都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原点错误,我们怎么做都会是错误的。
《后汉书》说过一句话: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予之为取。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一个道理,这个东西我拿到了、抓到手了,就是我的,却不知道付出、给予才是真正的拿到。这种思想正好和佛教吻合:你想富有就要布施,布施,才能富有。但很多人不认可这一点,心想,我给你5块钱,我不就少了5块钱吗?
当然,在佛教里布施不仅仅是给予金钱财物,包括你给别人支持,关心他人,给予爱,甚至你一个真诚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给别人让座,都是布施。当一个人有爱心时,他随时可以帮助别人,不是说等有钱了才能去布施。
布施真的可以让人越来越富有,释迦牟尼佛的话真实不虚,真正践行的人才会体会到这一点。这几年,我不管走到哪里,都想尽办法去布施,结果发现我越布施,越富有,收获越大。我们寺院也在源源不断做布施,每年做很多公益,有各种各样的禅修活动,像大学生夏令营,我们办了好几届,说实话,一般做公益的,不会给老师讲课费,但我们所有请来的老师,都给他们课时费。尽管来上课的学生我们不收一分钱,但讲课的老师我们是要回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请哪个老师来都很好请,大家都乐于和我们打交道。倘若你只索取不回报,你的人缘会越来越差。明白这个畅通无阻的规律之后,你发现做事其实很好做。上次我到清华大学讲课,他们给我一笔钱,回来到南山寺去讲课时,那里有一万多人念佛,特别殊胜,我走时就把课时费和口袋里所有的钱捐给他们,只剩下车费一个人回来。我觉得很快乐,这么好的道场,我发自内心随喜赞叹。
李嘉诚曾经传授给他的儿子李泽楷一个真正的生意经,他说,你和别人合作,应该多施舍,比如你本来拿五成,现在就拿三四成,把多余的让给别人。人家觉得你这个人厚道,下一次有更好的项目第一个找到你,结果积少成多,你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这就是我事业成功的秘诀。
所以不要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干不了大事,都死在蝇头微利上。人类的本性是互惠互利,是共存共荣,这是宇宙规律,一个人不可能独霸世界,独打天下,独自坐大。如果你以自己的力量不断帮助身边的人,那身边的人都成为你的善缘、助力和顺境,你的事业会越来越顺畅发达,这是布施带来的必然结果。
降伏其心就是降伏我执
降伏其心,是个需要一生去用功的过程,释迦牟尼佛解说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云何住,云和降伏其心”,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一种心的对治,来源于我们对宇宙万体自然规律的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它的基本规律也是终极规律。那我们碰到一点刺激为什么会很在意呢?因为我们没有把这种规律贯注到我们的身心,改变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我执”在起作用。降伏其心,就是在降伏我执,当你粉碎我执,四大皆空,心无挂碍之时,才能把心彻底降伏下来。
但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平常人总是说我要修到什么境界,我要证到什么境界,你还有个“我要”,有自己的欲念在里面,这也是我执,当你把所有在意的东西全部破掉的时候,就是我们说的修行的最高境界,那个时候就不存在挂碍,分别,不安的心就无法生起来,这是修行的终结点,是至高无上的境界——就是再没有比这个境界再高了。作为一般人,我们开始时还是像神秀大师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时看着自己的心,一有污染,烦恼习气一现行,就立马观照并清除掉。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