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常识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

发布时间:2024-08-30 01:21:30作者:普门品常识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阿难尊者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像世尊您这样,为我们这些有学声闻,反复宣说见性不属于‘因缘所生’,不属于‘自然而有’,不属于种种‘和合之相’,也不属于‘非和合’,等等法义,我的心却仍旧没有开悟。”

“而如今呢,又听您说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深奥法义,这让我进一步增加了迷惑与苦闷。”

【见见非见】是前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省略句。

既然世尊已经反复宣说“见性”的相关法义,阿难尊者为啥还没有开悟,为啥依旧“心犹未开”呢?根据后文,在“第十番显见”一开始,世尊是这样说的:“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具体内容,咱到后面再详细学习。

“心犹未开”的阿难尊者,又听到了世尊“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深奥开示,那真是雪上加霜一般,更加迷惑与苦闷了。于是,阿难再次向如来虔诚请法: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恳请您发大慈悲,以大智慧眼广做布施,为我们大家进一步开示,如何才是那个光明清净的觉悟之心。”

“阿难尊者这样说完以后,流下了悲伤的泪水,再次顶礼佛陀,恭候佛陀的圣言开示。”

【伏愿】就是“恳请”的意思。“伏”是敬辞,例如曹植曾云:“伏见先武皇帝”。

【弘慈】广大的慈悲。

【施大慧目】以大智慧眼广做布施。其中的“施”是“以…做布施”的意思。

【觉心明净】光明清净的觉悟之心。也就是妙明真心。

【圣旨】此处指:佛陀的圣言开示。

阿难尊者由于迟迟不能够开悟“妙明真心”,心中苦闷无比,所以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或许有人会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呀,这个阿难也太没出息了,咋动不动就哭呢?

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凡是曾经踏实用功的人,一旦到了“似觉未觉,将悟未悟”之际,也就是最紧要关头,反而会激起种种习气,那最后的迷茫心境,执着牵挂等等,与觉悟的智慧之间展开了决战。哎,人家就要被消灭了,咋会不垂死挣扎呢。

这样的内心挣扎,就会催生出较大的悲伤,此时,偶尔悲痛流泪,是正常的。不过,各位同修需要注意的是,过多的悲伤,每每情不自禁,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等等,则是不好的现象,必须立即调整心态,祈求三宝加持,以免被鬼神精怪之类趁机扰乱,所谓的“悲魔入心”是也,则将会误入歧途,那是极其危险的。关于这方面,《楞严经》第九卷和第十卷当中,将会详细讲说。

阿难尊者的悲伤流泪,完全在修行的正常范围之内,尊者的心境仍旧十分从容,在顶礼佛陀以后,便准备听受世尊的圣言开示。这样的悲伤,更多的是对于法的渴望,以及对于觉悟的向往,是非常宝贵的。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这时,世尊因为怜悯阿难尊者以及法会大众,为了化解他们的迷惑与苦闷,将要演说一个大总持法门,其中蕴含着种种微妙三昧的修行之路。”

【大陀罗尼】大总持法门。

“陀罗尼”的意思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大陀罗尼”是进一步强调其广大,无所不包容。

此外,“陀罗尼”也指秘密咒语,所谓“秘密”,其实并不神秘,依据经论所说,从八地以上菩萨心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语言音声等等,都可以叫做“陀罗尼”,都有其慈悲的妙用。例如,中国宋代有位证果的普庵禅师,契入华严境界以后,显现了自在无碍的功德,时常以大慈悲心解救众生,曾传授了一个著名的《普庵咒》,既好听,又具有极大的功效,可以普安十方,驱除邪秽,逢凶化吉,令所在之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

另外,许多外道天神、鬼神们,也有它们的咒语,也有其各自作用,既有利益众生的,也有损害众生的。它们的咒语不能叫做“陀罗尼”,因为,还不具备“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功德。许多时候,佛陀甚至称之为“邪咒”,告诫弟子们,一定要远离,才能免受其害。

咱中华民族的圣人孔老夫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这的确是咱大家与鬼神相处的最佳方式。各位同修当中,如果有人能够遇到鬼神的话,请如此处理,务必敬而远之。否则,如果您总是与它们纠缠,不懂得拒绝的话,嘿嘿,早晚会被鬼神附体,成为它们的弟子而误入邪路。到那时,悔之晚矣。

【诸三摩提妙修行路】蕴含着种种微妙三昧的修行之路。

此处是指在世尊将要演说的“大陀罗尼”当中,蕴含着各种三昧法门。

为了化解阿难尊者以及有学大众的迷惑与苦闷,世尊将要演说一个大总持法门,啥法门呢?那就是后面第二卷末尾以及整个第三卷的内容,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实际上,前面世尊已经开示过,“见性”以及“妙明真心”都是周遍世界,无处不在的。而“见性”就是“眼根”之根性,包含在“六根(六入)”当中,同样,也包含在“十二处”和“十八界”当中。因此,既然“见性”周遍世界,那“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自然也是周遍世界,无处不在的了。所以,它们当体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然后呢,无量的修行法门就因此而诞生了,所谓的“诸三摩提妙修行路”无处不在。哎,既然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不就啥都可以修行了么?正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后面第五卷的“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圣者各自从“十八界”之一和“七大”之一来入手修行,合在一起,就有了“二十五圆通”,作为无量三摩提法门的代表。

此后,到了第六卷,文殊菩萨从“二十五圆通”当中优选出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推荐给大家,展开了实修的圆通之路。在实修当中,修行者需要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所以,第七卷里面,世尊开示大家如何持“楞严咒”,如何安立坛场,并公开演说了“楞严神咒”。

再后面,世尊广说了所有的“十二类众生”之情形。到了第八卷,则具体宣讲众生修行的成佛之路,从最初的开悟“无生法忍”,接着“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成佛。然而,成佛之路是有岔道的,所以,世尊特意演说了所有众生的修行状况,以及“七趣”众生的业力轮转之情形。然后再讲说禅修和种种天界众生的修行状况,这就到了第九卷。禅修越深入,魔境就越加猖獗,必须加以明辨,所以,《楞严经》最后,从第九卷到第十卷,世尊广说了“五阴魔”,包含了“五十种”禅修当中的微细魔境。

最终,如世尊所说,咱大家必须要通过“六根互用”,才可以彻底消灭第八识当中的心念种子之急流,灭尽一切微细颠倒妄想而成佛。

可见,《楞严经》后文,都是从此处世尊将要演说的“大陀罗尼”延展开去的。这也就是世尊在第一卷“七处征心”之前所说的:“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说白了呢,所谓的“大总持法门”,也就是要充分明了“妙明真心”,充分明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咋回事儿,然后,大家才好踏上实修成佛之路。因为,“妙明真心”就是“大陀罗尼”,就是“大总持法门”,其中蕴含着一切修行路径。所以呢,六祖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而识得本心之后呢,那就无处不是成佛之路了。

想要明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者说“妙明真心”,再或者说“本心”,离不开仔细认真的学习,更离不开在此基础上,对于内心的“微密观照”,所以,世尊如此告知阿难尊者: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世尊告诉阿难说:你虽然向来有很强的记忆力,但是,只不过多听多学了些知识而已。对于本性寂静当中的微妙细密之观察觉照,你心中仍旧没有明了。”

【奢摩他微密观照】本性寂静当中的微妙细密之观察觉照。

“奢摩他”译为“止”,也就是止息杂念的修行方法。通过“奢摩他”的实修,也就是常说的“习定”,可以抵达本性“寂静无念”的层面,但是,那还不等于“本性”,不等于“妙明真心”。因为,“本性”以及“妙明真心”当中,不仅仅是“寂静无念”的,同时呢,还是“微妙光明”的。

因此,真正的禅修,必须在“寂静无念”的同时,兼具“微密观照”,也就是极其细密的觉照观察。

这也就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止观双运”,或者“止观不二”。

这也就意味着,“寂静无念”与“微妙光明”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本来一如。一旦咱大家通过禅修,到达了这个同时具备“寂静无念”与“微妙光明”的心,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妙明真心”了,它就是心之“本性”,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心”。它本来如此,既无念,又光明;既觉了一切,又如如不动。

心性如此不可思议,并不是散乱心的扰动可以抵达的,也不是思维分别和佛学知识可以企及的。因此,如当时的阿难尊者那样,只是广学多闻,记住了许多法义和知识,乃至于明白了许多道理,都还不能够叫做“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要把学到的法义和知识,把世尊的慈悲开导,等等,在“奢摩他”当中,来加以“微密观照”之运用,那么,大家的心,则必将因此而回归于“妙明真心”。这是当时的阿难尊者所欠缺的,恐怕,也是咱大家所欠缺的。

那该咋办呢?好办,大慈大悲的世尊,将会带领大家进行“微密观照”之观察。咱只需要放下杂思乱想,专注地跟随着世尊的脚步(专注,不就是奢摩他么),细细体会(这不就是微密观照嘛)。学习佛经,就应当如此,紧跟着世尊的开导,细细体会就妥了。

——为啥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们,可以在念经或者看经,再或者听经的时候开悟呢?

因为,他们就是这么干的呀。

世尊继续说道: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我将为你们一一开示。这也将会让未来世,那些仍然有烦恼欲漏的修行者,获得无上菩提的妙果。”

【分别开示】是指世尊,运用“妙观察智”来带领大家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别观察,引导咱们从生灭的“思维心”逐渐到达没有生灭的“妙明真心”。

世尊大慈大悲,时时不忘利益咱大家,因为,咱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基本上属于“有漏者”,还深陷在烦恼欲漏当中难以自拔,苦不堪言。咋办呢,只好由世尊带领着,不断深入地观察法义,逐渐把“思维分别”转为“妙观察智”,这是一个缓慢的修学过程,急不得的,也懒惰不得。

每一部大乘经典,都是这样的实修法本,都蕴含着世尊的大慈大悲之心。为啥世尊史无前例地讲说了如此多的佛经?因为,众生的烦恼无量,习性千差万别,各自有不同的需要啊。任何想要修行的人,都可以在《大藏经》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和修行方法,您只要深入其中,勤奋探寻,必将会豁然开朗。而这个探寻的过程绝不是多余的,那就是咱大家从“思维分别”到“微密观照”的不断升华之路。

有人问:《大藏经》如此广博,该从哪里下手呢?

答:任何您遇到的大乘经典,都可以作为入手之处,遇到就是一种缘。假如您遇到了《楞严经》呢,嘿嘿,肯下功夫的话,就这一部经,对于修行来说,也就够用了。

例如,您要想明心见性,那么,在“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当中,世尊已经为您和盘托出,您只需要反复深入学习观察就是了;您要想悟后实修,超凡入圣,那么,在二十五位圣者的圆通法门里面,总有一门适合您,您选好了坚持运用就行了;您要想了解见性后,一直到成佛的光明大道,那么,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世尊已经为您详加开示,您依教奉行就好了;您要想得到诸佛菩萨和金刚护法神的慈悲护持,就请持诵“楞严神咒”,有条件还可以安立坛场,广修供养,必将会感应道交;您要想深入禅定,从三摩地当中实修成佛,就请仔细学习世尊关于“五阴魔”的开示,自然能够辨明邪正,如世尊在第十卷所说:“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当然,您要想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勤奋培植福慧资粮的话,那就请在明心见性之后,随分宣扬大乘经典,结众生解脱之缘,尤其是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

此外,假如您嘴上喊着要学佛修行,而心里面却想着成为“大法师”和“大老师”,以便成就一番事业,来它个名利双收,弟子满天下;嘿嘿,那就请您赶快滚,请滚远一点儿吧,因为,您不是佛门中人。

一旦咱大家随着世尊的开导,做到了“随着分别,随即放下”,分别得很清楚,同时心中不留片瓦,了无挂碍,那么,咱的心境就接近“妙观察智”了。到那时,因缘成熟,一念回光返照,便会明见心性如如不动,了无生死可得,获得本来的不死之菩提妙果。

下面,为了引导阿难尊者明白“见见非见”之“见性”,世尊将为大家开示生死轮回当中的两种“妄见”。本质上来说,一切“见”,一切“看见”,其实都是“妄见”,都在两种“妄见”当中。而咱的“见性”呢,虽然一切“妄见”都发源于它,但是,它不属于“妄见”,更不等于“妄见”,所以世尊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简称“见见非见”。

此“见见非见”之“见性”,远离一切因缘和合,超越一切生死轮回,当体即是咱的“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这就是所谓的“第九番显见”的内容,世尊所开显的,已经不再是“第二月”之“见性”了,而是唯一真月的“妙明真心”。

于是,世尊带着大家进行“微密观照”,层层递进地开始演说“大总持法门”,为咱大家显发“妙明真心”。世尊继续对阿难说道: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阿难!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在尘世间,是由于有两种颠倒分别的‘妄见’在起作用,它们当处发生,于是众生就随着这个当处发生之业,而轮转于生死尘世,虚受轮回之苦。”

【当处】当下所在之处,也就是“当下”。

所谓的“当下”,有两种表述方式,从空间方位来说,叫做“当处”;而从时间流逝来说,则叫做“当前”,或者“当今”。

咱大家的“当下”之心,就是“现量心”,它最接近“妙明真心”,只要它放下对于“现量境界”的攀缘,也就远离了《圆觉经》所说的“幻化虚妄境界”,那么,它就是“妙明真心”了。一切修行,都从这里入手,从“当处”入手。

所谓的“二颠倒分别见妄”就是“迷惑”,而二种妄见“当处发生”就是“造业”,“当业轮转”呢,就是“业苦”。“惑”、“业”、“苦”三者就这样紧密相连在一起,犹如一蒂三果的“恶叉聚”一样,随着众生迷惑的妄想,而在“当处”不停地起起灭灭。

——那么,在这个“惑、业、苦”里面,众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妄见”即是众生,此外别无众生可言。“妄见”一旦息灭,则“见性”本自如如,即是“妙明真心”,众生即成大觉世尊。

所以呢,在《楞严经》后面第四卷当中,世尊说道:“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这个“狂性”也就是“妄见”,它要是休歇下来,“妙明真心”就圆满显现了,此外,还要到哪里去找佛呢。

生死轮回究竟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当今你我的念念分别。极其微细的相续分别念,导致了“妄见”的发生;“妄见”发生的当下,就会造业;造业的同时,生死轮回之苦也就焕然显现了。用咱的分别心,去承受分别出来的苦,咱大家就是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都是自作自受啊。

因此,咱需要充分了解这两种“妄见”,才好息灭它。哪两种“妄见”呢?如世尊所说: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它们是哪两种‘妄见’呢?第一、叫做‘众生别业妄见’;第二、叫做‘众生同分妄见’。”

【众生别业妄见】也就是每个众生,各自不同业力所招感的“妄见”。各自的迷惑不同,“妄见”也就不同。

例如,咱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可是,每个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见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各自不同,为啥呢?因为,每个人都有“别业”,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迷惑,都有以往不同的业力,所以“妄见”就不一样了。

【众生同分妄见】也就是某些众生,共同的业力所招感的“妄见”。大家的迷惑相同,“妄见”也就相同。

例如,咱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因此,大家都叫做中国公民,以汉族人为例,大家都说汉语,都写汉字,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每到黄金周,大家纷纷出去旅游,所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山山水水,同样的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为啥呢?因为,咱大家有“共业”,这是咱大家共同的迷惑,和以往共同的业力所展现的,所以,“妄见”就相同了。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咱自己的“别业”所招感之“见”,还是大家的“共业”所招感之“见”,无一例外,都是“妄见”。换句话说呢,所有的“看见”都是“妄见”,乃至于,所有的“听见”、“嗅到”、“尝到”、“触到”、“知道”等,六根对于六尘之见、闻、嗅、尝、觉、知,其实,也都是“妄见”,都是“妄知妄觉”而已。关于这一点,世尊后文会给咱大家直接宣讲的,后面再说。

下面,世尊就给咱具体开示两种妄见,先看看“众生别业妄见”是什么,看看它为啥是“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什么叫做‘众生别业妄见’呢?阿难,就比如世间的人们,在得了红眼病之类的眼病以后,于是,他们在夜晚看到灯光的时候,会看到灯光外面另外有一圈光影,五颜六色地重叠在一起。”

“对此你怎么看呢?夜晚的灯所现出的这圈圆光,它到底是属于灯的色相,还是属于人们‘见性’的色相呢?”

【赤眚(音:省,泛指眼病)】红眼病之类的眼病,或者眼疮之类。

“眚”也就是所谓的“翳”病,大约就是眼睛发炎或者生疮了,等等,于是就有了自然的生理反应,眼睛里面总是有液体充盈,于是就会发生光学作用,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折射,此时,再来看灯光,就会看到灯光外面出现了一圈圆光,五彩纷呈,还挺好看。

据我自己的体会,有时,犯困了打个哈欠,这时,眼睛里面也会充盈液体,同样会看到灯光外面出现了一圈圆光,情形是一样的。过了一会儿,眼睛里面的液体没了,那道美丽的圆光呢,也就消失了。

在这里,世尊用比喻来给阿难尊者,也给咱大家讲说“众生别业妄见”,就把它比喻为患了眼病的人,所看到灯光外面的那圈圆光,来追究一下,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呢?却发现它既不属于“灯”,也不属于人们的“见性”,更不是某种独立存在。那就说明,虽然它看起来很清楚,但是,它没有来处,完全是虚妄的,纯属“妄见”。

咱大家各自所见到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如此,它就是咱的“众生别业妄见”,咱所见到的现象,既不属于境界本身,也不属于咱的“见性”,更不是某种独立存在,而纯是虚妄的,所以叫做“妄见”。它只是随着咱自己的业力和妄想,所变现出来的“幻觉”罢了。

像这样的“如幻境界”,本来是世尊和一切圣者的亲证,所谓的“如幻三昧”是也。其妙境界不是咱大家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即便是要理解它,也很困难。所以,大慈大悲的世尊,不厌其烦地为咱推理论述,用妙观察智来引导咱的思维分别心,去达成对于“一切如幻,一切虚妄”的理解。

理解了以后呢,才会知道,一切“看见”都是“妄见”而已,都是虚妄的。不过,咱能够发起“看见”的那个“见性”,它却不是虚妄的,而是本自如如。因此,所谓“见见非见”之法义也就清楚了,咱的“见性”并不是“看见”所能够代表的,因为它是“妄见”,“见性”则不属于“妄见”。阿难尊者的疑问呢,也就随即化解了。

下面,咱来看世尊的具体推理论述: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阿难,这圈圆光如果是灯的色相,那么,没生眼病的人为什么不会同样见到这个圆影(即:圆光),却只能被生眼病的人见到呢?”

“如果它是人们‘见性’的色相,既然‘见性’已经变成了色相,那么,生眼病的人能够见到圆影的那个东西,又该叫做什么呢?”

就在生眼病的人,见到灯外面有一圈圆光的时候,“所见”的景物是灯和圆光,“能见”的能力就是“见性”。因此,圆光的来历,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它来自于灯;二是,它来自于“见性”。

可是,如果说圆光来自于灯的话,那么,无论生不生眼病,都应该看得见才对呀!事实呢,不生眼病的人却看不见。这就说明,圆光并不来自于灯。

同样,如果说圆光来自于人的“见性”,那么,人人都有“见性”,可为啥不生眼病的人却看不到呢?这就说明,圆光也不来自于“见性”。当然,世尊用了另一种论证方法,方法不同,结论是一样的。

因此,圆光既不来自于灯,也不来自于人的“见性”,这就说明,圆光没有来历。哎,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圆光没有来历,还不能够证明它就是虚妄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它有可能是离开灯和“见性”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

可惜,这个可能性也不成立,请看世尊的论证: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另外,阿难,如果这个圆影(圆光)是离开灯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就应当在往旁边观看屏风、帷帐、茶几和桌子的时候,也会有圆影出现才对。”

“如果这个圆影是离开‘见性’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就应当不需要通过眼睛来看了,可为什么生眼病的人都是用眼睛来看到圆影的呢?”

这就说明,圆光(圆影),是不可能离开灯而独立存在的,也不可能离开“见性”而独立存在。再加上,如前所论述,圆光既不来自于灯,也不来自于“见性”,它没有来历。综合在一起,就充分说明了,圆光(圆影)完全是虚妄的。甚至,连“看见”圆光的那个“看见”也是虚妄的,它就是“妄见”。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所以,应当知道:这个光的色相确实属于灯,由于这个见生病了,它成了‘妄见’,所以才见到了圆影。其实,圆影和见到它的‘妄见’,都是一种病态(眚);而发源病态‘妄见’的那个‘见性’,却不是病态的。”

“所以,终究不应当说,这个圆影是灯,或者是见;也不应当说,这其中,有什么非灯、非见的独立存在之圆影。”

【非灯非见】此处指:非灯、非见的独立存在之圆影。

【影、见俱眚,见眚非病】圆影和见到它的‘妄见’,都是一种病态(眚);而发源病态‘妄见’的那个‘见性’,却不是病态的。

“见眚非病”当中的“见”,是指“见性”,而“眚”则指“妄见”,也就是面对着圆影的那个“看见”。其实,“见眚非病”和“见见非见”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因此,到了这个时候,随着对于“见”的深入学习与观察,当“妄见”被显发出来以后,回头来再做个对照,那么,当初世尊对阿难说:“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其中的“此见”,也就是“见精明元”正是“影、见俱眚”之“见”,它其实是发源于“见性”的“妄见”,是“见性”的“第二月”,而并非“见性”本身。

可是,在前面,世尊一直把它叫做“见性”,还把它叫做“见精明性”,并且在“八还辨见”当中论证出,它是没有归属的。紧接着,还论证出它是周遍世界的,并对阿难说:“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所以我在前面说,在“见见非见”之时,“见性”就不再是“第二月”了,而回归了“妙明真心”。这是因为,最开始阐述“见性”的时候,指的是“能见”,由于相关法义太复杂,没办法一下子说清楚,必须循序渐进。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世尊经过反复开导以后,才把“第二月”的真实含义和盘托出,它指的是“妄见”,也就是“能见”,而并非指“见性”本身。

因此,关于“众生别业妄见”,世尊继续说道: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这就比如捏目所成的‘第二月’一样,它既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落在水里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第二月’啊,是由于捏眼睛所产生的幻觉。”

“一切有智慧的人,都不应当说,这个捏出来的‘第二月’,究其根本,它就是月亮,或者不是月亮;也不应当说,它是离开‘见性’的独立存在,或者是根本不属于“见性”。”

【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句经文存疑,有可能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差错。不必过于纠缠其含义。

蕅益大师认为,改为“是形非形,是见非见”更合理,更直接明白。颇有道理。

总之,本段经文之比喻,就是告诉咱,“圆影”和“第二月”一样,完全是虚妄的,是幻觉。所以,圆影不是灯,也不是“见性”;同时,它也不能够离开灯和“见性”而独立存在。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这个‘众生别业妄见’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圆影是由于眼睛生病所形成的幻觉,在这个圆影里面,你能把谁叫做灯,能把谁叫做‘见性’呢?更何况,还要去分析什么非灯、非见的独立存在之圆影呢?”

其实,“圆影”和见到圆影的那个“妄见”,它们俩都是“第二月”,都源于“见性”,而“见性”则本自如如,即是“妙明真心”。

到这里为止,世尊用“圆影”来比喻咱的“众生别业妄见”,其实,生眼病的人见到“圆影”这个现象本身,恰恰就是“众生别业妄见”,所以,它很有代表性。论证到最后呢,很清楚,它是虚妄的,确实是“妄见”,而并非真实存在。因为,没有生眼病的人,就见不到呀。

咱大家的“众生别业妄见”无处不在,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别业妄见”,哎,别人看她很普通,他看着就是美女,这就是他的“别业”所招感的“妄见”。还有许多母亲们,看着自己的儿子,哎,咋看咋帅;可人家看着呢,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而已嘛。

这是差别不大的,差别大的“众生别业妄见”则通常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例如,据佛经所说,同一条小溪水,咱大家看就是溪水,可以解渴而已;而天人看着呢,就成了神奇的甘露,既解渴又解饿,还可以治病,等等;饿鬼们看着呢,就是一条腥臭的小小血河,根本无法下咽。

这就说明,一切境界相都是众生业力所展现的“幻相”,它是虚妄的,相对应来说,众生面对着“幻相”的那个“看见”呢,也就是“妄见”了。这就是“众生别业妄见”,众生各自所见的境界,随着各自业力的不同而有差别,无处不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常识网


Warning: mysql_close(): no MySQL-Link resource supplied in /www/wwwroot/pumenpincs.com/m.pumenpincs.com/index.php on line 20